□ 本报记者 赵庆国
第二届进博会举办期间,上海国家会展中心“四叶草”人流如织,11月6日还创下单日最高客流的新记录。如此繁忙的客流物流,进出疏散却是井然有序、有条不紊。人们惊奇地发现,进博会的各项安检已经“非接触、不停留”。这种被称为“有尊严、无辐射”的智能安检设备,不仅能缩短安检时长、增加危险源的识别种类,而且给人轻松便捷的安检体验。
现代化的上海,是各种高科技时尚装备的第一主场。社区安防“神经元”,道路上会发声发光的行人过街提示器,能实时感知路况、动态分配路权的“智能交通信号灯”……如今的上海,正以“智慧”的公安大脑激活条条城市血脉。
东方国际大都会,世界经济金融中心,常住人口逾3000万……在上海这样的超大城市担负安保,靠人盯人早已行不通,扛起责任,既要靠责任心,也要靠“智慧”。
近年来,上海市公安局深度运用智慧公安成果,不断丰富智慧安保内涵,把科技伟力转化为强大战力,实现了警务提前预警、即时感知,极大推动了警务重心前移,人民警察出现在人民群众需要的每一个瞬间,庄严的警徽伴随着公安管理体制改革的每一次律动而更加熠熠生辉。
打造不分警种的线上线下“实体店”
不久前,家住宝山的市民潘先生驾驶证到期,本想去车管所换领,听说在家门口的顾村派出所就可以换领,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在网上做了一个简单预约。没想到,来到现场不到5分钟,他就轻松拿到了新的驾驶证。
派出所职能转变,是上海市公安局着力变革警务流程、积极探索“一口受理、联动审批、快捷收付、一网通办”便民服务新模式的一个缩影。
去年9月份开始,上海首批选定6家基层派出所试点建设综合窗口,同时具备办理户政、治安、出入境、交警等高频业务的跨警种综合功能。
开通综合窗口,就像开办一个饭店,前台自由点餐,真正忙碌的却是后厨。虽然有智慧公安和大数据助阵,但要短时间内熟悉户政、治安、出入境、交警等业务,具有“跨警种”综合性功能,还真不是一件易事。
顾村派出所作为全市第一批试点,去年10月份率先开办了综合窗口。顾村派出所所长张华说,在刚开始试点“综合窗口”的时候,所里将服务大厅原有的8个工位整合为4个综合办事工位,7名民警从原来只办理户籍业务到熟练办理出入境、交通和户籍等近50项业务,短时间内要学习很多东西。为了平衡不同业务,派出所不断根据流量动态调整4个综合办事窗口的业务种类,很多民警一会儿处理交通违章,一会儿又办出入境证件,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
针对“综合窗口”的新特点、新需求,上海市公安局通过研发多功能一体化自助办理设备、窗口办事系统智能提示模块等举措,持续升级“综合窗口”运作保障功能,为基层窗口民警减负增效。目前,全市试点派出所“综合窗口”均用上了“三合一”多功能自助办理设备,有效分流了人工窗口业务量。
在这轮警务流程再造过程中,上海市公安局着意淡化“警种”意识、强化“警察”意识,将一些高频业务试点下放至基层派出所,实现了“不找警种、不分区域、一次办成、全市通办”。这样一改,老百姓办事方便了,办事民警做成了“通才”,整个警察队伍的办事效率大大提升,公安系统得以抽出更多精力提前去做风险预警防控。
改革只有进行时。在不久前上海市政府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上海市公安局宣布还将陆续推出五项新的便民利民措施:一是进一步扩大公安派出所“综合窗口”覆盖面,增加至220家;二是网上可开具本人有无违法犯罪记录证明、下载本人居民身份证照片;三是全市网上通办《养犬登记证》;四是网上预约出入境业务,“一窗”完成办证流程;五是在全市105个派出所首批实现办理临时居民身份证立等可取。
七个模式全息展示警务“智能化翅膀”
“城市大脑”助力精细化管理,“神经元”系统感知风险隐患,“微信警务室”搭建全民安防平台,“智能安检”提升安检效率……
从2017年9月开始,上海在智慧城市、智慧政府框架下建设智慧公安,逐步探索出一条顺应时代潮流、符合客观规律、具有上海特点的社会治理新路。经过两年的努力,智慧公安对警务活动和社会治理的赋能效应逐步显现,上海公众安全感满意度连创新高。
作为上海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上海智慧公安规划设计的全过程始终秉持主动融入智慧城市发展的理念,坚持警务活动科技含量提升、现代警务流程再造和队伍管理手段升级三位一体迭代推进,着力打造“一大支撑、七个模式”即“一中心、一平台,多系统、多模型,泛感知、泛应用”智慧公安建设逻辑架构,构筑全民安防、协同治理、精准警务、智慧安保、便民服务、智慧政工、数字经济等七个模式,全息展示智慧公安应用场景。
经侦是警察中的特种兵。在上海市公安局经侦总队,记者切身感受了这些特种兵运用经济风险洞察系统侦查预警金融风险的震撼场景。记者注意到,这套灵敏聪慧的感知、预警、处置经济风险的神经中枢系统,具备超强存储运算能力和案例分析能力。它结合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现状,选择的关注对象涵盖信息披露违规、内幕交易、操纵市场、背信损害上市公司利益、违规减持等多个案件类型,依托三维警用地理信息系统和警务微信系统,做到了实时监控警情,精准定位警力,就近调度装备,自动触发预案,为防范打击经济犯罪插上了“智能化翅膀”。
上海是国际金融中心,随着金融业和互联网深度融合,每天资金进出频繁且数额特别巨大,加之金融犯罪的作案成本越来越低,社会危害越来越大。
金融稳定,城市才能更稳定。上海公安经侦机关发现,上海金融稳定的最大威胁,主要来自电信网络诈骗、非法集资等方面。而解决这方面问题,只有依靠科技手段、熟悉内部运作,才能真正做到“魔高一尺,道高一丈”,才能真正成为上海经济的“守夜人”。
近年来,上海公安机关紧扣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和“互联网+”金融业务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主动深入金融监管核心区域,前瞻研判各金融领域发案趋势和突出问题,在打击经济犯罪尤其是金融犯罪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2018年,上海公安经侦部门运用大数据手段严打突出经济犯罪,成功挽回经济损失860余亿元,有力保障了经济金融持续繁荣稳定。
关于电信网络诈骗犯罪。今年以来既遂案件同比下降7.3%,虽然发案增长出现了“拐点”,但案件总量仍处高位。下一步,上海市公安机关将在深入开展专项打击行动的同时,重点加强对诈骗信息的源头防阻,最大程度减少案件发生。
关于非法集资犯罪。近年来,以P2P网贷平台为代表的涉众型非法集资犯罪多发频发,许多投资人损失惨重。下一步,上海市公安机关将继续加大对此类犯罪的刑事打击和追赃挽损力度。
开启一场没有终点的接力跑
除了金融风险,上海市公安机关还把治理目标指向盗窃犯罪和道路交通事故等社会治理难点、痛点,终极目标要实现“上海无贼、上海无祸”。
关于盗窃犯罪。虽然今年以来立案同比下降幅度超过50%,但案件总量仍占全部刑事案件的44.4%。对此,上海市公安机关将在已经实现“命案全破”“抢案全破”的基础上,开始向“盗案必破”的目标进军。
关于道路交通事故。下一步,上海市公安机关将继续深化“史上最严交通大整治”,在依法严管的基础上,深化“智慧交通”建设,最大限度压降交通事故,提高道路通行效率。
上海是一座创新之城,从第一只股票到第一个自贸区;上海是一座开放之城,5万多家外资企业、677家跨国公司总部在此汇聚;上海,是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世界的会客厅。上海市公安机关深切体会到,总体安全不代表局部安全,“指标安全”不代表“感受安全”,现在安全不代表持续安全。守护城市安全有序,保障群众安居乐业,直至实现“上海无贼、上海无祸”治理目标,是一场没有终点的接力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