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民生视窗

携手构筑绿色发展生态体系

“2019鄱阳湖国际观鸟周”活动将于12月6日~10日在江西省南昌市举行

鄱阳湖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湖,是江西人民的“母亲湖”,也是国际重要湿地。图为鄱阳湖湿地一角。(江西省林业局供图)

□ 本报记者 田新元

“妩媚青山,浩淼鄱阳,不仅属于江西人民,也属于全国人民。”江西省副省长陈小平表示,举办鄱阳湖国际观鸟周活动,是为了更深入地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更好地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凝聚更多力量共绘新时代江西改革发展新画卷,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向世界展示江西绿色生态、开放自信、充满活力的良好形象。

由江西省人民政府、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主办的“2019鄱阳湖国际观鸟周”活动,将于12月6日~10日在江西省南昌市举行。陈小平说,这次活动以“湿地滋润赣鄱、候鸟联通世界”为主题,就是希望以滋养润泽赣鄱儿女的湿地为依托,以鄱阳湖南来北往的候鸟为纽带,加强与世界的沟通联系,携手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共创和平、安宁、繁荣、开放、美丽的世界。

保护好江西人民的“母亲湖”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西时一再强调,绿色生态是江西最大财富、最大优势、最大品牌,一定要保护好,做好治山理水、显山露水的文章,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

陈小平表示,江西始终牢记总书记的嘱托,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高质量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高标准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全省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提升,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不断完善,南方重要生态屏障地位日益巩固。目前全省森林覆盖率63.1%,有自然保护区190处,森林公园182处,湿地公园99处。

鄱阳湖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湖,是江西人民的“母亲湖”,也是国际重要湿地。鄱阳湖春天芳草萋萋,夏天碧水浩淼,秋天荻花起舞,冬天万鸟翔集,举办国际观鸟周活动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飞时遮尽云和月,落时不见湖边草。”这是对鄱阳湖越冬候鸟壮观场面的真实写照。鄱阳湖是候鸟的天堂。鄱阳湖生态优良、湿地广袤,水草丰茂、水生众多,为鸟类提供了丰富稳定的食物来源,成为世界闻名的候鸟迁徙越冬地。每年冬天大约有60万~70万只候鸟来此越冬。白鹤是鄱阳湖候鸟中的旗舰物种,全世界共有4000余只白鹤,其中98%以上在鄱阳湖越冬。

鄱阳湖也是生物宝库。鄱阳湖水系完整,独特的水文和地貌特征,使之成为长江中下游重要的水资源宝库,形成了多样化的湿地生态类型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已记录的鄱阳湖湿地动、植物物种高达1400余种,其中仅鸟类就有426种。鄱阳湖在生物多样性方面的独特优势,为实行生态环境监测、科普教育、濒危种群恢复和生物多样性研究,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重视湿地候鸟保护

江西自古就有崇尚自然、爱鸟护鸟的传统,近年来江西全省上下更为重视湿地候鸟保护,前来越冬的候鸟逐年增多。

去年4月,曾有一只白鹤“落单”鄱阳湖。江西人民充满爱心地救治和呵护她,之后千里迢迢送到吉林放归自然,临飞为她佩戴了编号为S26的监测脚环。这只被网友们称为“爱爱”的白鹤,因有段时间监测不到踪迹,引发各方广泛关注寻找。后来终于在青岛找到了“爱爱”。

“观鸟、爱鸟和护鸟活动已经成为我们当代新的风尚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秘书长李青文表示,观鸟是一种学习,是人们向大自然学习的一种有效方式,观鸟也是一种教育、科研,更是一种文明,让生态文明更加贴近我们的生活。

此次观鸟周活动设置了13个板块,安排了一系列精彩活动。既有国际论坛、院士论坛、白鹤论坛等高水准的专业学术研讨,又有国际观鸟赛、“省鸟”评选、优秀志愿者(组织)评选等赛事评选活动,还有救护候鸟放飞、候鸟国际摄影展、公众自然教育等群众参与互动性强的活动,充分展示江西人民坚持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决心和信心。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正旺表示,观鸟是生态旅游的一种成功的模式。生态旅游不同于一般意义的旅游,它是利用各种生物资源,在不破坏自然环境、不干扰野生动植物生存前提下开展的旅游活动。现在,全国的观鸟人群迅速增长,观鸟产业不断发展。作为一个鸟类资源大省,江西省观鸟游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发展潜力和发展后劲。

陈小平说,期待通过举办这次“2019鄱阳湖国际观鸟周”活动,不断提升人们爱鸟护鸟意识,把鄱阳湖打造成为永不落幕的观鸟胜地,进一步唱响鄱阳湖国际生态品牌、国际旅游品牌,提升江西的国际影响力。同时,以鄱阳湖国际观鸟周活动为平台,进一步增进国际交流合作,推动江西走向世界,不断谱写新时代江西改革发展新画卷。

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会长陈凤学表示,我国是世界上鸟类种类最多的国家之一,现有鸟类1445种,其中具有迁徙习性的鸟类达750多种。我国地处东亚—澳大利西亚、中亚和西亚—东非3条全球候鸟迁徙路线的交汇处,每年的迁徙季节都会有大量候鸟途径我国。为保护候鸟资源,各级人民政府和各级野生动物主管部门积极推进候鸟自然保护地建设,加强野外巡护和值守,清查整顿野生动物饲养繁育场所,开展打击非法猎捕经营野鸟专项行动,有效遏制了非法猎捕候鸟活动的猖獗势头,我国鸟类资源得到不断恢复和发展,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

构建保护新机制

陈凤学说,一些地方非法猎捕和经营利用候鸟案件仍呈现多发、高发态势,对野生动物保护管理和执法监管提出了更为严峻的挑战。保护好我国的鸟类资源,除政府主管部门切实履行好鸟类保护的监管职责,坚决遏制非法猎杀鸟类犯罪行为外,还必须依靠包括热心鸟类保护工作的志愿者在内的广大公众的大力支持。为此,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积极利用“世界野生动植物日”“爱鸟周”“保护野生动物宣传月”等野生动物保护品牌科普宣传活动,开展多种形式的公众教育,组织野生动物保护志愿者队伍,营造了浓厚的保护候鸟社会氛围,有力地支持了候鸟保护工作,构建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多方合作、共同保护的鸟类保护新机制。

为保护鄱阳湖生态环境,江西省人大、省政府先后出台了《江西省鄱阳湖自然保护区候鸟保护规定》《江西鄱阳湖湿地保护条例》《江西省湿地保护条例》《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环境保护条例》等一系列有关湿地和候鸟保护的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今年3月,江西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江西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办法》,又专门对鄱阳湖候鸟保护作出规定,形成了比较完备的鄱阳湖湿地及越冬候鸟保护的法律、法规体系,为各级政府和部门严格管理提供了法律保障。

江西省林业局局长邱水文说,在法律制度的推动下,2014年鄱阳湖被列为全国首批湿地生态效益补偿试点地区之一,专门出台了《鄱阳湖国家重要湿地生态效益补偿资金管理办法》。截至2019年,该试点项目已连续实施6年,覆盖鄱阳湖周边12个县(市、区),共获中央财政补助资金1.37亿元,专项用于对因候鸟保护造成损失的湖区群众给予经济补偿。目前已累计补偿鄱阳湖区域的农作物受损耕地29.5万亩,直接受益群众14万人次,实施社区(乡村)生态修复和环境整治项目266个,有效缓解了长期以来的“人鸟争食”矛盾,调动了湖区群众保护候鸟的积极性。

2019-11-11 “2019鄱阳湖国际观鸟周”活动将于12月6日~10日在江西省南昌市举行 1 1 中国改革报 content_20714.htm 1 携手构筑绿色发展生态体系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