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程俊杰
央企不仅是国有企业的重要支柱,而且也是驱动经济社会向更高阶段发展的重要力量。自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以来,很多大型央企纷纷明确将建设一流企业作为中长期奋斗目标。
国有企业重要支柱
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持续快速增长,我国越来越多的央企入围世界500强,其中,全球前五大的公司有3家是中国的央企。但另一方面,我国央企的盈利能力、技术水平等质量指标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不小差距。促进我国央企向世界一流目标迈进对于有效维护国家安全,培育增长新动能,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世界一流企业实际上指的是世界范围内某一特定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的企业,具有相对性、动态性、系统性、集成性等特征。打造世界一流央企就是要在为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提供坚强保障的基础上,长期保持世界市场上的竞争力、影响力,即在全球资源配置中占有主导地位、在全球产业发展中具有引领作用和话语权。为此,企业需要在理念、能力、行为、机制、绩效等方面多管齐下,扬长补短。
着力打造五个一流
一是报国强基的一流理念。价值导向的领先性是决定世界一流企业能否构筑成功的重要前提。管理学理论和诸多案例表明,优秀企业不应仅是纯粹追求企业利润最大化而应善于创造综合价值,实现企业与社会的共成长。对于我国央企来说,一方面为新时代国家安全提供坚实保障,这是央企的底线和立身之本;另一方面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贯彻落实5大发展理念,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源。
二是要素融通的一流能力。世界一流企业必须具备一流的动态能力,不但能够将好的价值理念付诸实践,而且还能够高效、有效应对市场竞争和外部环境的变化。因此,最为关键的是要具备要素融通的能力,即可以掌握支撑企业高质量发展的优质生产要素并实现优化配置。影响央企发展成败的创新能力、适应能力等在本质上都属于企业对技术、资本、人才、制度等要素融通能力范畴。
三是开放协调的一流行为。世界一流企业在一流理念内生驱动、一流能力实践保障下能够实施一流行为,精准捕捉市场机遇、弥补发展短板。我国央企一方面是要扩大开放。主要有3层含义:积极开拓海外市场是提升我国央企利润率的最佳途径;在满足国家安全要求前提下,加强与利益相关方沟通,发挥其互补性优势,适度透明开放运营;不断吸收利用世界范围内的先进要素、产品、制度等为我所用,真正形成集成优势。另一方面是增强协调。要加强产业间、部门间、要素间、制度间4个层面的协调,强化发展合力。
四是变革创新的一流机制。良好的机制设计是企业能够长期处于行业领先地位的动力保障。当今世界国际政治经济形势风云变幻,技术更迭层出不穷,我国央企应具有强烈的危机意识,勇于且善于在组织、战略、技术、制度等方面开展变革创新,以顺应内外部环境变化。因此,要平衡面向未来的探索式创新与改进当下的利用式创新,弘扬红色精神,完善管理机制,保持战略柔性。
五是共益认同的一流绩效。从结果导向来看,世界一流企业一定要有一流的绩效。这里的绩效并不是单纯的财务绩效或经济绩效,央企作为国有企业的重要支柱,必须要成为党中央所期待的“六个力量”,这实际上就是要求央企除了在盈利上能够维持企业持续良性发展外,还要通过培育并融入全社会价值共享健康生态圈,为我国的国家安全、经济转型、社会进步、环境保护等发挥积极作用,并以此获得社会的高度认同和广泛尊重。
动力转换正当其时
据《经济参考报》报道,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标志着央企必须朝着基于世界一流的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型。这一阶段更加强调产品服务一流背后的系统质量,更加强调永葆一流的持续动力,涉及价值理念、要素资源、战略文化、组织治理、企业家才能、制度流程等诸多方面的升级与协同。
从发展动力来看,我国央企发展有一个不随时间推移而变迁的常动力——党的领导,这是央企不论在何种情境下能够做强做优做大的根本保障。此外,央企发展还有一些随着时间推移而变迁的演变动力。国家政策、人民需求、经济社会发展等,会从需求侧为央企发展注入动能,主要有3个方面:一是在基于产品服务一流的高速增长阶段,国家对央企的需求更多强调“有没有”,而在基于企业一流的高质量发展阶段,更多关注“好不好”;二是在基于产品服务一流的高速增长阶段,国家对央企的要求主要是“报国”,为国家安全、国计民生提供物质基础保障,而在基于企业一流的高质量发展阶段,央企还需要做到“强基”,即还要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经济高质量发展中贡献中坚力量、发挥引领作用;三是在基于产品服务一流的高速增长阶段,多数央企较少关注海外市场,对海外市场的开拓主要依赖国家行为,而在基于企业一流的高质量发展阶段,央企需要更多地进军海外市场,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和市场份额,推动企业“走出去”。
加强动态能力建设
当前,我国央企距离世界一流企业到底有多远?如果说,中国在部分产品层面已经能够做到世界领先的话,那么从企业层面来讲,仍存在诸多方面的差距,而增强竞争,促进开放,优化配置,是央企迈向世界一流目标的必由之路。从世界一流企业支撑要素的角度来看,当务之急是要以混合所有制改革为抓手,着力加强央企动态能力建设。
一是强化混合所有制改革相关理论和应用研究。当前,混合所有制改革面临诸多问题,比如,改革过程中国有资产流失的担忧、股权结构和控制权安排的难题等。虽然相关研究很多,但对混合所有制的理论内涵、内在机制、关键问题的本质分析与解决办法等仍有进一步深入的空间,与之对应的统计体系、标准体系、指标体系、政策体系、考核体系等均需开展顶层研究。可以通过社会招标等多种方式形成理论、战略研究长效机制,就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些重点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二是进一步完善央企公司治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将央企培育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虽然到目前为止,我国央企的公司制改制已经全面完成,但仍需进一步完善以董事会为核心的法人治理结构,强调专业化、国际化,并在各个层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三是推进央企所属科研院所市场化改革。从本质上看,央企所属科研院所大多数都是应用型技术研发机构,应加快推动市场化改革步伐,在改制前提下,一方面强化激励,以上市、孵化、团队激励等方式将知识生产、技术研发推向市场,提高成果转化率;另一方面突破科研人员身份转换难题,在过渡阶段可以采取双轨制。
四是稳步实施央企“走出去”战略。“走出去”是我国央企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重要途径。应该充分发挥后发优势,积极研判央企“走出去”可能面临的共性、特性风险以及主观、客观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