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孟性荣
□ 本报记者 曾 华
“精准扶贫扶到家
谁家贫困就帮他
大家一起来致富
好得很!
现在福星发展好
百姓高兴把舞跳
全因党是指路人
跟着走!”
这是2018年贵州大方县福星小寨子春晚上当地群众自创自演的三句半《快说福星今天好生活》,简单的文字、质朴的情感,却表达出了人们对党的感恩之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说起春节联欢晚会,在国人记忆中,应数央视春晚影响力最大、关注度最高。但在大方县核桃乡核桃村福星组的村民们眼里,他们却“有话要说”——由左邻右舍自编、自导、自演的“福星春晚”,从1989年“开办”至今,已连续举办30年!
大山里春晚的前世今生
是怎样的信念,让这个地理位置偏僻、曾经贫穷落后的小寨子能够将一台春晚一办就是30年?
近日,记者走进福星组,在70岁退休老教师、有着50年党龄的赵发礼老人的农家小院里,聆听“福星春晚”的前世今生——
“以前过年,大多数村民都是在家里喝酒、打牌,虽然也自得其乐,但总觉得精神层面上的东西少了点。”说到春晚的由来,赵发礼介绍,“大家一商量,何不自己搞台春晚?男女老少都能参加,既能增添节日氛围,又能提高‘年’的档次。”
对于一直十分重视文化教育的福星人来说,这样的“提议”很快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认同。
一拍即合后,大家本着“要干就干好”的原则,决定成立春晚筹备工作小组,组长一职由具有广泛民意代表性的村民组长兼任。由于“效果好”,该“组织原则”一直沿用至今。
时任村民组长的赵袓明,顺理成章担负起了第一届“福星春晚”的筹备“重任”。
“因为第一次举办,大家都没有经验,组织起来遇到不少困难。好在群众支持,参与积极性高,筹备工作也好做了很多。”赵袓明说,“现在理顺了,每年都办得很顺利,质量也越来越高了!”
虽然一开始,没有舞台、没有音响、没有话筒,只有个别节目有简单的乐器或录音机的音乐伴奏,但由群众用心编排的各类充满“泥土味”的节目,却备受欢迎,成为大家过年时的一道“精神大餐”。
“福星春晚”倡导“家家都要参与、人人可出节目”,上至80多岁的老翁,下到三五岁的孩童都踊跃报名;在外工作、读书的若没有特殊情况,基本每年都会回来参加。尽管每年春晚从除夕到大年初二连办三台,但群众报上来的节目仍然“消化”不完,最后只能采取筛选的方式择优参演。
据了解,地处深山老林的福星组,并不缺乏文艺方面的骨干。其中,今年已88岁高龄的赵发儒,是“福星春晚”一致公认的“明星”。
作为20世纪50年代的一名进藏文艺兵,曾干过专业的赵发儒并没有嫌弃老家春晚的舞台小,吹拉弹唱样样精通的他,每年都要用心准备几个精彩节目。
“以前参军入伍,是报效祖国。现在为家乡百姓表演节目,也是为人民服务!”1957年赵发儒在西藏入党,有着62年党龄的他至今“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初心不改!
在“福星春晚”上,外出归来的年轻人则在节目中适时加入了街舞、爵士舞、魔术、吉他、萨克斯等“时尚元素”,让这台山村春晚,不仅“接地气”,也“赶时髦”。
“福星春晚”的文艺节目,大都取材于村民们日常的生产与生活,它不仅记录和反映了福星30年来的发展变迁,更宣传了党和政府的新农村政策,贯穿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退休教师赵奇荣从1989年担任第一届主持人起,连续主持了七届“福星春晚”,参与并见证了福星人一年一度的“盛会”。
从最初缺乏设备、没有场地,到如今各种必需设备一应俱全,“福星春晚”从坑洼不平的“土坝坝”演到了宽敞平坦的文化广场。赵奇荣认为,变化的只是“硬件设施”,不变的则是老百姓参与活动的热情、与时俱进的节目表演形式以及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由衷赞美、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高度热爱。
30年来的坚守,已让“福星春晚”,成为植根于当地群众内心深处的一个文化符号!
春晚背后的奋发精神
在大方县核桃乡党委书记欧起灿看来,福星人能够坚持30年办春晚,并非偶然,还与这个地方的家风家教、文化传承和乡风文明有着直接的关联。
福星组位于核桃、达溪、安乐三个乡镇交界处,119户人家,116户姓赵。长期以来,交通不便、产业滞后,村民们的日子过得并不宽裕。
穷则思变。一直重视“耕读文化”、倡导自力更生的福星赵家人,并没有怨天尤人,而是主动找贫困根源、谋脱贫出路。
“知识改变命运。”赵发礼说,经过长时间分析思考,大家一致认为:造成贫穷的原因,除了发展条件差之外,更重要的还在于教育滞后、知识匮乏!
自认“吃够了没有文化之苦”的赵家人,下决心把发展教育作为拔穷根的头等大事——“就算节衣缩食,也要让孩子们读好书”,成为大家的共识。
“谁家赚了多少钱、修了几层房子并没有多少人羡慕。谁家孩子学习好、考上了大学,才是大家称道的事。”赵发礼说,重视教育已在福星蔚然成风,自恢复高考以来,福星先后有40多人考上大学、走出大山,成为当地人最引以为傲的佳话。
在咬紧牙关“让孩子读好书”的同时,福星人还充分践行了“不等不要不靠”的精神,奋发图强改变贫困现状——
路不通?从20世纪80年代第一次出钱出力“戳出一条毛路”起,到2018年自筹8万多元修建“产业路”,福星人先后数次自发捐资捐款、出工出力改善交通条件;
吃水不方便?大家出钱出力,从2公里之外的大山里引来了自来水,彻底改变了过去“山沟沟里起早摸黑背水吃”的历史;
低压电不稳?每户人家主动拿出190元,更换变压器,解决了“一到晚上用电高峰电不够用”的现象;
修路、修广场占地没补助,没有一家人“说过二话”,只要放线合理,“尽管去用,反正都是为了大家好”;
环境卫生差?每家每户不仅自扫“门前灰”,还共同出资购买垃圾桶、修建垃圾填埋场。
如今走在寨子里,不仅“天晴下雨穿着拖鞋都不会脏”,沿路两旁还开出了靓丽的花朵!
福星人立志战贫困的感人故事,其实还有很多。
大方县档案局派驻核桃村第一书记朱静赞叹:“福星组的工作,基本不用我们操心。就算开群众会,我们有事到不了,都是放心的!这里的老百姓最热情好客、最顾大局,我们的工作也最好做!”
福星人满满的内生动力,核桃乡党委政府也看在了眼里,并根据当地发展需要、群众需求,在政策上给予了大力支持,并对群众自发实施、尚未完工的“毛边”工程进行了升级完善,为福星组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如今的福星人,不仅早就摘掉了贫困帽子,家家户户都住进好房子,过上了幸福日子。福星,已从昔日“穷山沟”,变成今朝“桃花园”。
“古人认为:人生七十古来稀。但我觉得70岁还远远不够,还没有达到我们国家的平均寿命呢!”与共和国同龄的赵发礼老人,虽然前些年不幸患上脑溢血,但恢复良好、精神矍铄的他却感慨道:“国家政策越来越好、老百姓的生活也越来越幸福。国家变化太快了,这样的好日子永远过不够啊!”
赵发礼说:“2020年是全国同步全面小康的大好年头,所以今年的福星春晚,我们都想好了,就以脱贫奔小康为主题,必须的!”
(本文配图由本报记者曾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