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借鉴

稳妥推进土地流转 助力农业现代化

——近十年来我国土地流转问题研究

□ 陈成云

生产规模过小、自给自足为主是我国农业现代化过程中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因而近年来国家大力推进土地流转,努力扩大农业生产规模。近10年来,我国土地流转价格和流转率整体持续上升,增速稳中趋降,不同品种、不同地区的土地流转情况不同。当前土地流转存在制度不够完善、农田基础设施缺失、农户以及承包人不愿、不敢流转等问题。为稳定农业生产,切实助力农业现代化,应当合理调控土地流转价格,渐进推进土地流转,加强土地基础设施和流转制度建设。

价格差异大 流转率上升

2009年以来,我国土地流转价格整体呈持续上涨趋势。2018年粮食和经济作物流转土地价格分别为每亩305元和396元,分别比2009年上涨165元和184元,涨幅分别高达118%和86%,年均涨幅分别为9.03%和7.16%。同时,经济作物流转土地价格高于粮食作物。

2009年以来,我国经济作物流转土地价格一直高于粮食作物。2018年经济作物流转土地价格每亩396元,比粮食作物高91元,幅度为30%。

不过,2009年以来,我国土地流转价格涨速整体呈逐年减缓趋势,涨速随种植收益的变化出现较大波动。2018年,粮食和经济作物流转土地的价格涨速分别为7.27%和1.72%,分别比2009年减缓7.26和16.54个百分点。尤其是2017年,主要受种植收益减少影响,粮食作物流转土地价格首次出现了负增长。

此外,不同地区土地流转价格涨势相近,价格水平差异较大。2009年以来,我国不同地区土地流转价格上涨速度整体稳中趋降。东部地区价格最高,中部地区价格最低,2018年东部是中部的1.7倍。2018年东部、中部、西部 和东北地区的土地流转价格分别为每亩513元、301元、409元和436元,分别比2010年上涨346元、167元、239元和64元,年均涨速分别为13.31%、9.41%、10.21%和1.76%。

此外, 2009年以来,我国土地流转率整体呈逐年上升趋势,年度间土地流转率的变化幅度基本保持稳定。2009年~2018年,我国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用地的流转速度年均增长率分别为5.62%和5.06%。其中,经济作物用地的流转率高于粮食作物,2018年,分别为20.52%和15.18%,前者是后者的1.35倍,高出5.34个百分点。虽然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土地流转率均整体呈持续上升趋势,但在流转率水平上还是东部最高,西部最低。2018年,东、中、西和东北地区的土地流转率分别为37.93%、15.72%、10.05%和17.74%,东部是西部的3.78倍,高出27.98个百分点。

土地流转存在诸多问题

由于我国人均土地资源禀赋不同,土地流转价格明显过高,从而大大削弱了农产品的竞争力。2018年,我国粮食亩均总成本1093.77元,是美国的1.54倍,高出美国383元。其中,我国粮食亩均土地成本224.87元,是美国的1.65倍,比美国高出88.32元。土地成本过高占总成本差异因素的23.06%。

首先从土地成本占总成本的比重来看,我国也高于美国。2018年,我国为20.56%,比美国高1.35个百分点。

其次,我国土地流转制度尚未健全。土地流转的操作层面制度,尤其是县一级,还没有完全出台;部分县出台的政策多是重复国家和省、市相关的内容,可操作性不强;部分县的土地流转制度仅停留在纸面上,未建立交易平台,对土地流转的监督管理缺位,没有抓落实。同时,农户进行土地流转往往是口头协议,或者是签订简单的双边合同,没有建立备案制度,不规范,也无法进行监管。

再次,大型农田基础水利设施缺失,影响土地流转。一方面是当前的水库、干渠等大型农田基础水利设施年久失修、功能萎缩;另一方面这类设施往往具有防洪等公益性,投资金额大、建设周期长。因此,社会资本很少进入大型农田基础水利设施领域,从而阻碍了土地流转。

此外,土地过于碎片化影响流转。比如山地丘陵地区,地块比较分散,地形地貌复杂,无法使用大型机械进行生产。如果统一整治,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这让很多想要承包土地的生产者望而却步。加之目前每个家庭的土地都不是连片的,结果导致很难承包到一块连片的、成规模的土地。

另外,农户存在不愿流转土地的心理。比如50岁以上的老人,主观上不接受土地流转,客观上不敢进行土地流转。因为土地上耕作是一种生活习惯,也是最基本的生活保障。当然土地流转收益不高,也是重要原因。

鼓励多种经营降低风险

土地流转价格面临两难境地:一方面土地价格过高,影响农业种植收益,阻碍规模化;另一方面土地价格过低,农民的利益难以保障,同样也阻碍规模化。特别是当前,我国土地流转价格相比国外高很多,削弱了农业的竞争力,制约了农业生产从劳动、土地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和规模化发展。因此,建议应当推进多种形式的规模化经营,降低农业生产的土地成本压力,通过土地入股、统一耕种或者社会化服务,实现农业生产的机械化、规模化。

大规模土地流转的实现不能一蹴而就,需要一个过程,过快推进往往会产生很多社会矛盾。当前,农村年轻一代受教育程度较高,对非农业生活的适应性较强,掌握的非农业劳动技能较多;年老一代受教育程度较低,对农业生活的适应性较强,掌握的非农业劳动技能很少。因此,推进土地流转应当循序渐进,考虑当前农村劳动人口的特点,坚持农户自愿原则,经过一代人甚至两代人的时间,逐步扩大土地的流转规模。

当前,社会资本不愿进入大型农田基础水利设施领域,政府应加大对水库、骨干渠等工程的投入力度,弥补历史欠账,恢复大型工程的基本功能,并改进管理制度,完善水价管理政策,不断提高工程的运转效率和效益。同时,结合地区特点,尤其是山地丘陵地区,逐步开展土地集中整治,改进道路、电力、坡度等农田基本状况,为推广机械化耕种创造条件。

加强对土地流转的引导,尽快建立完善土地流转操作层面的相关制度,规范土地流转行为,提供估值、签订合同等专业的辅助服务,明确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打消农民和承包者的后顾之忧。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手段,建立土地流转大数据库,确保土地流转过程平稳、底数清楚。加大对土地流转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尤其是强行租赁、损害农民利益的情况,要及时发现、及时处理、及时曝光。

(作者系国家发改委价格司挂职干部)

2019-10-09 陈成云 ——近十年来我国土地流转问题研究 1 1 中国改革报 content_19204.htm 1 稳妥推进土地流转 助力农业现代化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