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嵇友胜 何 涛 王志专
□ 郎小颖 崔 巍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江苏淮安市坚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大发展理念,蹄疾步稳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呈现整体推进、多点突破、红利释放的良好局面。73项省级以上改革试点已有“多规合一”、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等23项取得可复制可推广经验,为江苏乃至全国改革大局贡献了淮安智慧。
凝聚合力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淮安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把全面深化改革作为重大政治责任,作为解决淮安发展问题的现实路径和回应广大人民群众关切的“必答题”,放在全局的突出位置来抓,提出对接国家重大战略优化发展格局、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设创新型城市、补齐生态文明短板等重大改革思路,主持召开市委深改组会议、市委常委会会议研究改革方案,对符合改革方向、切实可行的改革方案拍板实施;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主持召开政府常务会议,研究重点改革事项,挂钩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多次赴市直部门协调会办,召集相关部门就相关问题进行讨论,拿出问题解决方案,建立市县领导同志挂钩改革事项机制,形成137项重点改革任务清单,牵引全面深化改革整体协同推进。
“4+3”重点领域改革成效凸显。淮安市在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土地管理使用、金融改革创新、新型城镇化综合配套改革四项重点工作,现代市场、现代农业经营和基本公共服务三大体系建设方面加大攻坚力度,形成“4+3”改革体系,将其作为改革的主战场、主阵地。截至今年9月底,283项总任务现已完成221项,其余事项正在有序推进。
“4+3”改革体系建设取得明显突破:政府职能转变加快推进,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试点有序扩大,市县区行政审批局组建成立,搭建起覆盖行政审批服务全过程的标准体系框架,推行联合评审、联合踏勘(测试)、联合图审、联合评估“四联合”工作模式,在全省率先建成“1+7”事中事后监管体系。盱眙县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试点走在前列,经验在全省推广,并成为全国县级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样板”。新型城镇化综合配套改革深入推进,建成市区“多规合一”空间信息技术平台,省级PPP试点项目数全省第一,实施金湖全域城镇化、淮阴区产镇融合和马坝镇、银涂镇强镇扩权改革,完成“两区一县”及洪泽等地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62%,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加快形成。现代市场体系加快形成,在全国率先开展“先照后证”工商登记制度改革,试点“多证合一”“一照一码”“证照联办”,市场主体总量五年净增10万户以上。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日益健全,改革红利极大释放,使群众确实感到了改革带来实惠的广度、温度和厚度。
改革试点示范作用彰显。淮安市牵住改革“牛鼻子”,发挥试点的引领、突破作用。比如:“多规合一”探索形成一大理念引领、一张空间蓝图、一套规划体系、一套统一数据、一套协调机制的“五个一”模式,建立空间信息平台并正式运用于规划管理实践,有效解决不同规划“打架”问题,成为指导全国“多规合一”试点的重要样板。“数字化联合图审”引领施工图审查变革,以电子图纸代替传统图纸,规划、住建、消防等部门集中并联审图,图审时限由原来的85个工作日缩短至20个工作日,国家住建部予以推广,国务院第五次大督查通报表扬。
金湖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形成制度性成果,出台风险补偿资金使用管理、财政贴息管理、价值评估、贷款保证保险等政策文件,发放贷款1.38亿元,总量位居全省所有开办业务地区第二,有效解决了农业经营主体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经验在全国推广。
涟水县“互联网+政务服务”依托实体大厅,借助云计算、大数据和物联网的“互联网+政务服务”大平台,推进统一的数据共享交换和政务信息共享,实现“上一张网,办所有事”,受到国务院办公厅电子政务办高度肯定。
洪泽小型水利工程“五位一体”管理体制改革,在明晰产权基础上,创新整合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护、农村环卫保洁、农村交通设施管护、农村公共绿化设施管护和农村公共场所管护的资金安排、人员统筹等事项,实现工程完好率、利用率、群众满意率大幅提升,被评为中国改革2015年度十大案例之一;2018年被评为改革开放40周年地方典型案例。
自主创新品牌效应持续放大。淮安市上线运行阳光信访8.0版系统,最大限度畅通了信访渠道、维护了群众权益、促进了社会和谐,因此,全国网上信访现场推进会也在淮安召开。“两网融合”在全国率先推行,以城市社区党建创新引领社会治理创新,推动治理重心下移,荣膺“中国十大社会管理创新奖”。食品药品“透明共治”体系探索“食品安全+互联网”监管新思路,将食品安全治理全程搬上互联网,实现社会各方共治共享共赢,获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推介。淮阴区成立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党员示范团队,实现服务群众“零距离”,这种家庭医生服务模式被国家卫健委在全国推广。“阳光扶贫”监管系统实现扶贫资金精准“滴灌”、扶贫对象精准识别、扶贫项目精准选定、扶贫责任精准定位、扶贫过程精准监管、扶贫绩效精准评估“六个精准”,保证了中央扶贫开发战略落到实处,全省“阳光扶贫”监管系统建设工作现场推进会在淮安召开并推广淮安经验。
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走在前列。淮安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落实大运河文化带、淮河生态经济带战略布局,开展全国生态环境管理制度综合改革试点,推行排污许可证制度,全面实施环境网格化保护,做大“生态+”文章。完善责任体系,全面落实河长制、断面考核,开展党政领导干部自然资源离任审计试点,试行领导干部生态责任追究制度。突出综合治理,运用“多规合一”理念完成主体功能区规划,生态空间占28%以上,淮安在苏北率先创成国家生态市。
(作者单位:淮安市委深改办、淮安市发改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