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国际

沙特油田遇袭 能源安全警钟再次响起

□ 本报记者 吴 昊

当地时间9月14日,沙特阿拉伯国家石油公司(即沙特阿美石油公司)两处石油设施遭袭并引发火灾,涉及570万桶原油产能,导致沙特石油日产能一半、日出口量的2/3供应暂时中断。事件发生后,国际原油市场迅速波动,虽然沙特宣布原油生产将超预期恢复,使油价“跳涨”在两天后就戛然而止,但这场风波仍然将能源安全推向全球关注的焦点。

此次中东地缘政治引发的震荡,也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我国国内市场。9月18日下午,国家发改委发布通知称,根据近期国际市场油价变化情况,自2019年9月18日24时起,国内汽、柴油价格每吨均提高125元。中国能源网首席信息官韩晓平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虽然原油市场仍将趋于稳定,但此次事件显示出全球能源安全体系的脆弱,表明中国能源供给安全问题不容忽视。

地缘风险增加

不确定性引关注

沙特阿美是全球最大石油公司,年产量占全球10%。受袭击事件影响,9月16日,布伦特原油开盘大涨19%。为平息市场恐慌,沙特方面迅速作出回应,宣布将尽全力恢复产能,必要时会动用石油储备来满足市场需求。9月17日,沙特再次发声,称对国际市场的石油供应已恢复到遇袭前状态,石油生产将在9月底完全恢复正常,届时日产量将回升至1100万桶。

沙特产能的超预期恢复,让此前市场忧虑的断供风险得以消除,国际油价也因此闻风回落。韩晓平告诉记者,从国际局势来看,一方面,油价持续上升对特朗普竞选不利,另一方面,沙特也不愿意进一步扩大事态,更不愿意市场份额被抢走,势态可能会逐渐趋于理性,走向冷处理。他进一步表示,当前,全球石油供应仍然过剩,在较长的时间里,油价仍会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

对此,东帆石能源咨询公司董事长陈卫东表示认同。他认为,今年以来,原油供需基本平衡,布伦特原油维持在60美元/桶左右,虽然地缘政治风险的影响正在增加,此次沙特事件在短时间内造成了油价的剧烈波动,但长期来看,国际市场仍然供过于求,油价波动最终还是会趋于稳定。

不过,中东局势对石油的影响因素仍较为复杂。事实上,此次事件发生前,沙特国内局势已对国际原油市场产生了一定冲击。今年8月,沙特国王萨勒曼宣布分拆能源、工业和矿产资源部,分拆后的能源部部长由王室成员担任,一系列变化已开始引发市场担忧。

北京燃气集团研究院副院长白俊认为,沙特事件发生后,产能恢复得很快,这件事情本身的影响是短期的,但影响市场波动的因素仍然存在。在白俊看来,一方面,中东本身的地缘政治关系比较复杂,存在着较多变数;另一方面,当前,美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原油生产国,美国对于中东的石油依赖在下降,使其对中东的战略也有了更多的灵活操作空间,也将会给原油市场造成更多不确定性。

市场反应强烈

保障供给需考量

在中国原油进口国排名中,沙特一直稳居前三。2018年,中国从沙特累计进口量为4386万吨,占中国原油总进口量的17.1%,今年前5个月,沙特原油占中国原油进口比例上升至18%。同时,沙特阿美也是我国最大的原油供应商。据记者了解,今年一季度,我国每天从沙特进口原油约150万桶,均来自于沙特阿美。

由于沙特是中国重要的原油进口来源,此次袭击事件在国内金融和成品油市场也有着明显的反应。上周一,上海原油期货开盘涨停,创5月23日以来新高,同时,油气股也集体大涨。此外,受该事件影响,9月18日24时,国内成品油价格迎来“两连涨”,消费者出行成本随之增加,按一般家用汽车油箱50L容量估测,加满一箱92号汽油多花约5元。

“由于沙特的石油储备量很大,此次事件并没有对我国石油供应构成实质性的影响,”韩晓平表示,由于美国追求“能源独立”,对于沙特而言,年进口量超过4.6亿吨的中国市场,有着不言而喻的意义,“所以,沙特必然要保住在中国的市场份额,短期之内,不会发生供应紧张。”

不过,韩晓平同时指出,业内对于石油供应安全的担忧不无道理,他告诉记者,“此次事件也提醒我们,从石油安全的角度来看,我国对中东石油的依赖已经到了一个较高的水平,如果中东出现供应问题,找到新的油源并非易事,所以我们要考虑,一旦发生石油危机,我们应如何应对。”

在白俊看来,当前石油行业最为关心的仍然是需求问题,他表示,当前OECD国家的需求总体上已经到达峰值,而中国的能源转型战略决定了中国煤炭需求达到峰值后,石油需求也将迎来峰值。长期来看,全球石油需求即便会增长,但缺少了中国这个龙头,没有拉动油价长期上涨的驱动力,增长势头势必有限;就短期而言,地缘政治因素对市场的扰动较大,加之金融市场有时会放大价格波动,需要研究更多的应对策略。

多措并举应对

进口大国应“有为”

根据今年年初中国石油集团经济技术研究院发布的《2018年国内外油气行业发展报告》,去年中国原油进口量进一步增长,同时,石油对外依存度升至69.8%。持续上升的对外依存度,对我国能源安全构成了一定的潜在风险。面对国际市场的不确定性,如何增加抗风险能力、保障我国能源安全,成为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

在业内看来,供应的多样化是保障能源安全的重要措施之一。白俊对记者表示,首先,要寻求资源来源的多样化和国际合作方式的多样化,同时国内市场也要向外资更深入地开放;其次,通过推进能源转型,也能使能源利用实现多元化,更好提升能源安全保障能力。

在韩晓平看来,保障安全要“多措并举”,使用“组合拳”:除了来源多样化,还要控制对外依存度、通过支持页岩油开发增加国内产量、提升储备能力、增加替代技术。韩晓平进一步表示,我国现有储备能力还有待提高,国家石油战略储备、地方石油储备和油企商业储备都需继续增加。他强调,要调动民间资本参与石油储备,国家批准进口石油的民营企业,也要提升自己的商业储备能力。

此外,我国作为原油消费和进口大国,需要在国际市场有更多的“作为”。“我国通过增加国内原油生产来解决对外依存度问题是不现实的,”陈卫东表示,“目前我们已经是全球最大的原油进口国,应该更多地参与到国际市场中,更多地发声,在国际市场中发挥更大的影响力。”

对此,白俊也认为,一方面,我国原油和成品油都与国际市场挂钩,国际上风吹草动都会影响到国内市场,需要完善国内调节机制,更好应对国际市场风险;另一方面,要改变传统的思路和策略,在稳定国际石油市场上发挥更大的作用,在重大事件前应及时亮明态度,及时发声,可以主动和主要生产和消费大国进行沟通,考虑就稳定原油市场供应采取协调措施。

2019-09-24 吴 昊 1 1 中国改革报 content_18900.htm 1 沙特油田遇袭 能源安全警钟再次响起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