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 密
自贸区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高地,是全面深化改革举措的重要组成部分。2013年至今,自贸区的探索逐步推进,与“一带一路”倡议遥相呼应,成为我国在全球贸易保护主义盛行大背景下自内而外开放的有益尝试。
6年来,自贸区作为我国最高水平区域开放的探索,从具备较强产业基础的上海启动,逐步实现由沿海向内陆、再向沿边的推进,为我国深入推进改革开放提供了试验田。与传统意义的区域型开放实践不同,自贸区遵循自上而下的引导、授权与自下而上的创新、探索相结合的理念,更加注重调动和发挥地方积极性。各自贸区以自身的资源禀赋和行业优势为依托,以更为开放的发展环境吸引全球要素资源的集聚,进而总结经验、评估风险,为更广泛区域的开放做准备。
自贸区带来制度创新,可以为我国市场的进一步开放积累经验。本次自贸区再扩容,既弥补了东部沿海省区市自贸区实践的缺环,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布局,又为沿边开放创造了发展环境。正如自贸区一贯的原则,开放实践并不只服务于当地发展,也是为我国更加有效地推动开放积累经验。过去40多年的开放进程说明,中国经验是有效的,经济发展和减贫成绩令世人瞩目,开放与发展的成功做法得到了许多国家的认可,也成为世界经济稳定复苏的重要引擎。
自贸区创造发展空间,有效增强了全球资源优化发展的动力。自贸区的负面清单为投资者提供了更为广泛的投资机会,贸易便利化措施推动我国加快落实WTO《贸易便利化协定》,承诺并从中获得成本节约的好处。与之相配套的与投资者工作、生活相关的便利化举措,有效改善了外商投资企业在华发展环境,为产业结构升级提供支持。
深化改革开放,我国仍然在路上。数量更多的自贸区意味着创新实践面临更多可能的方向,相关经验的复制与推广将为我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强的推动力。面向未来,自贸区网络布局仍将继续完善,广泛分布的自贸区有望成为各地区对外开放的窗口,形成相应的产业集聚与辐射拉动效应。成功经验的复制和推广有望为同等发展水平及相似产业基础地区的开放提供支持,形成开放政策福利的溢出效应。我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上,只会越开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