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任丽梅
8月17日,2000余名2019级新生怀揣憧憬与期待,迈入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针灸学校。
据针灸学校书记、常务副校长张美林介绍,在这些新生中,有800余名新生来自贫困地区、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其中,定向扶贫学生有200多名。张美林说,得益于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的支持,学校从2014年起创新推进“校地合作,订单培养”办学模式,与绵阳、宜宾、凉山、乐山等地方卫生部门签订合作培养协议,为村卫生室培养了800余名中医药人才。
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田兴军告诉记者,为深入贯彻中央和四川省委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决策部署,他们将中医药扶贫工作列为全局首要政治任务,通过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中医药人才培植、中药材产业扶贫“三大行动”,解决“因病致贫与返贫”问题,统筹推进中医药扶贫工作。
资金倾斜 完善服务体系
2018年4月,四川省启动实施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用3年时间,在原有4000余个中医馆的基础上,再建1000个标准化的基层中医馆,并在1万个村卫生室建设中医馆、中医角,从各个层面提升全省中医药服务能力。
“有病早治,方便就医,是解决因病致贫的关键。”田兴军说,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着力完善贫困地区中医药服务体系,在省级财政资金分配上注重向贫困地区倾斜,提升贫困地区在资金分配中的占比。如安排省级资金1.13亿元,支持48个贫困县县级中医医院“扶优扶强”和“补缺补短”建设。
据了解,“十三五”以来,四川省累计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健康扶贫工程103个,中央资金33.7亿元。其中,近20亿元投入的中央财政资金,使63个贫困地区的县级中医医院基础设施得到显著改善;累计投入的7000余万元中央和省级资金,支持了88个贫困县乡镇卫生院的中医馆建设,乡村中医药服务网络建设获得成效。
“有了中医馆,还要能够看好病。”田兴军表示,为了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四川省实施了推进优质资源下沉精准传帮带工程。2018年,统筹安排38家三级中医医院派出210名医疗骨干对口支援81家贫困地区中医医院;今年,继续派出262名医疗骨干对口支援86家贫困和薄弱地区中医医院。同时,在全省88个贫困县设置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基地78个,使90%以上的乡镇卫生院和70%以上的村卫生室能够规范开展中医药适宜技术服务,满足百姓常见病、多发病的治疗需求。
培植人才 提升服务能力
“我们现在每个月也会参加培训,学习中医适宜技术。”
四川乐山马边彝族自治县有一支“本土化”“留得住”的村医队伍,后池村村医潘志美就是其中一员。他们大多毕业于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针灸学校的“民族医士班”,继续学习提升是他们的心愿。
据了解,为了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实施了中医药人才培植行动。一方面开展中医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培养计划,另一方面通过集中授课、在岗培训的方式,全面提高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和水平。统计显示,截至2018年年底,累计招收贫困地区中医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605人;培训老、少、边、穷地区乡村医生200名,支持经费50万元。
另外,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加强对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凉山彝族自治州具有藏医和羌医基础知识人员的培训,强化理论学习与临床技术技能提升。统计显示,2016年~2017年,投入85万元,培训藏医300人;2017年,投入9万元,培训羌医50名。2018年培养200名民族医药人员,投入资金80万元。其中,来自阿坝州82人、甘孜州72人、凉山州46人。
产业扶贫 带动农户增收
2018年,在四川省成都市春熙路的核心商区,南充贫困县特色农产品“桑茶”的展销引起很多人的关注。尚好桑茶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在省中医药局的支持下,他们在南充市嘉陵区西河流域规划建成了万亩茶桑基地,并带动贫困户脱贫。
“桑叶的药用功效早在《本草纲目》中就有记载,是药食同源的保健佳品。”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米银军介绍,为了充分发挥中药材产业的扶贫优势,他们与多个部门联合印发《四川省中药材产业扶贫行动方案(2017—2020年)》。同时,编制88个贫困县中药材种植推荐目录,利用省级中药资源3个动态监测站与15个动态监测点对各级中药材种植机构和技术人员开展培训。仅2018年,安排省财政中医药产业专项资金1300万元,在19个贫困县实施了11个“标准化中药材种植(养殖)区域发展”项目。他们在成都召开国家中药材产业扶贫推进活动,其间22家医疗机构分别与中药企业、合作社签订协议,开展“定制药园”建设,在贫困地区带动川芎、川贝母、川麦冬等16个大品种26万亩的中药材种植,实现产值12亿元,带动近2万农户增收致富。
今年,四川省开展中医药产业“三个一批”建设,立项24个重点中药材种植基地建设,有12个在贫困地区实施。
米银军表示,目前,四川省88个贫困县中药材种植面积达389.4万亩,占全省总面积的61.1%,产值达103.5亿元,占全省中药材总产值的63.3 %,中药材产业已成为贫困地区脱贫增收主导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