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关注

全力推进“1+4”基层治理新模式

——江苏沛县杨屯镇乡镇基层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探索

□ 王广浩

杨屯镇位于江苏沛县北部,地处风光秀丽的微山湖畔,与山东省微山县接壤。全镇总面积87.6平方公里,辖21个行政村(社区),总人口7.8万人。境内河道纵横,水陆四通八达,京杭运河穿境而过,杨屯河横贯东西,具有500吨级通航能力,苏鲁公路网在此交汇,西北绕城直达省级江苏沛北经济开发区,粮棉产业园内有粮食运输铁路专线一条。水、鱼、米、煤资源丰富,煤炭、电力、水利、交通等资源优势为杨屯镇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近年来,杨屯镇以建设“徐济区域间实力强镇、滨湖名城”为目标,以“矿地融合发展”为主抓手,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了杨屯新镇区,目前建成面积达5平方公里,建筑面积超220万平方米,江苏沛北经济开发区建成面积3平方公里,正在加快编制15平方公里的总体规划。

改革创新,活力迸发,杨屯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创新不断跃上新层面。2017年2月,徐州市编办批复成立沛县杨屯粮棉加工产业园党工委和管委会,与杨屯镇党委、政府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区镇合一的管理体制。2017年11月,杨屯镇被省委、省政府批准为全省第二批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镇。2018年12月,江苏沛北经济开发区获批省级经济开发区。

乘此东风,再鼓干劲,杨屯镇全面启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宏大工程。镇党委政府把改革创新工作推上全镇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重要位置,成立了由党委书记任组长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先后10余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按照《关于印发第二批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方案的通知》,设立“一办七局”八个职能机构,新机构于2019年1月正式挂牌,公章全部启用,机构编制代码证全部办理完成。

杨屯镇创新探索“1+4”基层治理模式全力推进落实:创新基层“智慧党建”,打造“便民服务一窗口、综合执法一队伍、镇村治理一张网、指挥调度一中心”。

创新基层“智慧党建”

开发“智慧党建”软件系统,新建200平方米党建宣传大厅,创新党建管理新阵地。针对党建信息化薄弱环节,强化党建统计分析功能,全线贯穿党员、各级党组织,全面覆盖组织活动,让全面从严治党的“数据关口”“制度铁笼”切实发挥作用。

推动党建工作向精细化、动态化、科学化转变,打造以“智能、信息、数字、互动”为核心的“互联网+党建”智慧平台,实现“网络覆盖到哪里,党建工作就覆盖到哪里”。系统包括多终端同步支持,PC、移动APP、微信公众号,多端同步,无缝沟通,随时随地,便捷高效。

便民服务一窗口

新组建了杨屯镇行政审批局,内设综合科、政策法规科、投资建设科、社会事业科、涉农业务科五个科室,挂便民服务中心牌子。便民服务中心集受理权、审核权、审批权于一体,对外统一使用“沛县杨屯镇行政审批专用章”。审批大厅经过提档升级,目前设置综合窗口5个;派驻部门设置专窗5个,主要涉及市场监管、税务、医保、公安、司法等。内设自助服务区、填表区等功能区。中心承接各类公共服务和行政审批事项共156项,涉及社保、规划、住建等15个部门。上半年办理各类事项2万余件,群众办事效率提高了40%。

杨屯镇便民服务中心通过推进“一窗通办”改革,转变一个窗口只办理单个部门事项的“一对一”传统模式,将原有的专业窗口整合为无差别综合受理窗口,申请人可在任何一个综合窗口提交申请材料,不再往返于不同部门和窗口之间,形成“一对多”审批服务模式,有效解决了窗口忙闲不均、部分窗口等候时间过长、部分业务季节性集中办理等问题。

改革后依托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做到“进一个门、到一个窗、盖一个章,一次性申请、一次性告知、一次性受理并办结”的“一站式”服务,实现了“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审批、统一窗口出证”的车间式流水线审批模式,确保纳入一窗综合受理的政务服务事项达到90%以上。通过信息化和技术手段实现资源共享、业务协同和互联互通,让“信息跑路”代替“群众跑路”。

综合执法一队伍

组建具有独立行政执法主体资格的杨屯镇综合执法局,内设指挥中心、综合科、政策法规科、一中队、二中队和三中队。现有正式执法人员9名,协勤51名,共计60人。共配置执法终端手机176个,执法汽车4辆,电动巡逻车6辆,洒水车等特种车7辆,为综合执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综合执法局成立以来,依照“共建共治共享”理念,通过做强一个指挥中心,做实、做细51个综合治理网格,积极协同21个行政村,以党建为引领,全力打造“1+4”基层治理新模式。按照“巡查全覆盖、队伍全能型、执法全天候、监管全过程”的要求,真正实现了“一套清单管全责、一张人网管区域、一个平台管指挥、一个号码管服务、一支队伍管执法”。

执法再规范。全面实行服务责任清单追责机制、双随机抽查机制、奖励举报机制、联合惩戒机制等制度,构建和完善执法有力的综合执法监督制度体系,并通过建立与审批中心信息共享、案情通报制度,实现行政执法和行政审批联合惩戒的无缝对接。

制度再完善。梳理、完善执法程序、执法监督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将相关制度、执法文书等资料汇编成册。同时,全面公开执法依据、处罚标准、运行流程和监督途径,实现“执法证件、执法标识、执法印章、执法文书”格式四统一。

管理再创新。全镇划分3个执法片区,成立3支全能型综合执法巡查队伍,负责全镇范围内城管、安监、环保等15个部门的巡查执法任务。根据“263专项行动”“安全生产”的具体要求,综合执法局加大环保、安全生产巡查的频次和力度,一旦发现违法违规行为,根据下放的行政处罚权力清单及时处置或向上级相关部门上报,同时协助有关部门开展执法工作,并做好整改措施落实情况的后续督查工作。

保障再加强。围绕“统一执法制服、统一执法标识、统一执法文书、统一执法证件”的要求,不断加大对综合执法局的保障力度。硬件设施上,设立了独立的执法办公场所,统一添置了电脑、执法仪,购置了执法服装和执法车辆;人员保障上,通过公开向社会招考录用等方式,解决执法人员不足问题。

镇村治理一张网

依托“网格+网络”,实现各部门信息共享、职能互补,执法、管理、服务都在“一张网”上运行。目前已经制定镇辖区内“网格化”管理方案,网格化管理的内容包含人口管理、企业管理、场所管理、危险源管理、事件部件管理、应急事件管理、重点区域管理、特殊人群管理等,由此建立“基础网格+专业网格”的综合治理网格。

全镇设置51个网格,其中基础网格47个,专业网格4个,每个网格配备“一长五员”,即网格长、督察员、联络员、巡查员、信息员、网格员,已完成280余人网格人员的配备,实现镇辖区内21个村(居)、江苏沛北经济开发区网格全覆盖。利用公安、环保部门已建的图像视频资源,对监管对象进行实时监控,实现网格内“人、地、事、物、组织”等全要素信息的常态化和精细化管理。

指挥调度一中心

以群众需求为导向,成立联动指挥调度中心,建设综合治理云平台。联动指挥中心是一个信息高度集成的功能复合体,它既是网格化管理的指挥平台、行政服务的监管平台,也是应急管理指挥调度平台,集问题收集、任务派送、资源调度、流程监督、结果考核等众多功能于一体。

智能化——用科技手段确保“人过留迹、事过留痕”。综合治理云平台包括“智能杨屯”管理中心、基础支撑平台、基础服务系统、数据中心、网格化管理系统、综合执法系统、移动执法APP等子系统,实现“双随机一公开”、与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信息“双向推送”等功能,确保“人过留迹、事过留痕”,打造杨屯镇智慧“大脑”。

综合化——整合现有资源,实现综合管理。按照“1+4”的顶层设计,将网格化管理、综治管理、党建及12345市民服务热线等有机融合,通过综合治理云平台的运用,实现统一调度指挥、统一数据信息、统一人员管理,实现“闻风而动、即接即办”的目标。

规范化——配套制度建设,规范流程标准。编制政务大厅管理制度、指挥中心人员考核制度、网格员管理规范等与机构改革、平台建设配套的管理制度,规范事件、案件流程。

创新活力转化为发展动力。2018年,杨屯镇在全县科学发展考核工作中稳居第一方阵,居于徐州市前列,被评为江苏省文明镇、江苏省生态镇、江苏省创业型乡镇和徐州市特色小镇。2019年上半年,杨屯镇经济社会呈现更加迅猛的发展势头,中科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10L生物磁杜瓦项目、总投资50亿元的大汉水都影视基地项目成功签约落地,全镇完成地区生产总值30亿元、财政总收入2.3亿元,总建筑面积30余万平方米的湖畔佳苑、西陶屯安置房等民生工程顺利实施,老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显著增强。

使命在肩,任重道远。在改革创新的道路上,杨屯镇将永远保持奋发进取、不懈求索的初心,永远站在新起点,不断加大改革探索力度,当好基层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先行军、排头兵,为乡镇基层改革发展做出新贡献。

(作者系江苏沛县杨屯镇党委书记)

2019-08-23 ——江苏沛县杨屯镇乡镇基层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探索 1 1 中国改革报 content_17699.htm 1 全力推进“1+4”基层治理新模式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