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广州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以下简称广州交易中心)创立跨行业、跨区域的“广州公共资源交易信用指数”,通过推动交易市场主体信用平台建设,促进信用信息互联互通,交易各方诚信意识大为增强,公共资源交易的市场环境明显改善。
立足公共资源交易重点领域
“广州公共资源交易信用指数”立足公共资源交易重点领域,在信用评价标准、公共信用信息使用、信用信息互联互通、信用管理等方面进行创新探索,2016年12月正式运用于政府采购公开招标项目评审中。
明确目标,合理确定信用评价范围。“广州公共资源交易信用指数”首次将招标人(采购人)、投标人(供应商)、招标代理、评标专家四大市场主体全部纳入信用评价范围,信用评价指标设置包含社会信用、招投标信用、跨行业跨区域信用、市场主体相互评价以及第三方机构评价等内容。通过将信用指数评价结果直接运用于公共资源交易活动,以信用约束机制倒逼市场主体诚信守法,有效净化公共资源交易市场环境,进一步促进公共资源交易市场健康发展。
精心设计,科学建立信用指数模型。在广泛征求市场主体及行业专家意见的基础上,结合已有信用体系建设实践经验,科学设计“广州公共资源交易信用指数”。其中,信用指标体系采取负值取向的“只减分不加分”方式,充分反映市场主体诚信情况;指标设置贯穿交易全过程,同时兼顾市场主体在不同行业的行为特点,可全面系统地反映公共资源交易领域信用特征;信用指数构建注重科学研判,问卷调查所得的有效数据均按照“对数运算”和“矩阵运算”标准化处理,并通过层次分析法和“德尔菲”法验证得出各级指标相对权重,最终构建出定量反映市场主体信用状况的评价模型。
讲究实效,自动获取信用指标数据。广州交易中心利用自身企业库数据,以统一社会信用代码为基础,与相关政府部门的政务信息平台交互对接数据信息,实现信用信息数据资源的有效获取。信用平台与市公共信用信息管理对接,未来将实现企业名称、注册资本、法定代表人等工商登记基础信息“一键同步”和“一处登记处处受用”,既节约企业信息登记时间,也保证工商登记信息的真实性。信用平台每日获取市本级“双公示”工商和税务信用信息、行政处罚信息、招投标信息、市场评价、行业诚信分等数据,用于信用指数计算,确保“广州公共资源交易信用指数”每日更新、动态变化,及时反映各方主体的真实信用状况。
互联共享,建立跨行业跨区域评价机制。“广州公共资源交易信用指数”融入了跨行业、跨区域信用评价指标,联通了信用信息孤岛,前瞻性地解决了不同区域、不同评价体系在本地信用评价体系的换算应用问题,为助力推动跨行业、跨区域信用信息互联共享和评价提供强力支撑。
重在应用,信用指数贯穿交易全过程。“广州公共资源交易信用指数”信用评价,不仅涵盖市场主体在交易活动中的事前、事中信用指标,还设立了市场主体之间多方互评的评价指标,同时支持第三方机构参与评价,重点考察市场主体中标后的履约行为。市场主体的交易全过程都反映在动态的指数分值中,作为其下一次交易活动和行业行为的信用参考,实现了交易全过程信用闭环管理。
对各方参与者全部开展信用评价
以政府采购为例,“广州公共资源交易信用指数”对供应商、采购人、评审专家等各方参与者都要开展信用评价。
对供应商信用评价。供应商信用指数包括社会信用、投标信用、跨行业跨区域信用和履约信用4部分内容,每日凌晨计算的供应商信用指数数据,并在广州交易中心网站信用平台公布,用于当天的政府采购公开招标项目评标,在评标中占5%的评分权重。目前,有19,000余家政府采购供应商纳入信用评价,已在近6000宗项目评审中使用,有效实现供应商交易和履约的信用联动管理,改善了企业“重交易、轻履约”的现象。
对采购人信用评价。采购人信用评价分为招标信用评价和相关方信用评价,内容包括行政主管部门认定的对采购人不良行为的处罚决定或处理意见等评价信息,以及中标人和招标代理对采购人采购行为的评价信息。通过行政主管部门、中标人和招标代理三方对采购人进行综合评价,进一步规范了采购人的采购行为。目前,共有5000多个采购人纳入信用评价。
对评审专家信用评价。评审专家信用评价包括工作态度、行为规范、评标质量和相关方评价内容,据此建立专家诚信评价系统,协助行政主管部门从评标质量、行为规范、工作态度等多角度考察评审专家的诚信行为,将失信专家列入“黑名单”,敦促专家认真履行评审职责,形成完善的评审专家退出机制和诚信管理机制。专家信用评价应用以来,累计有4000多名政府采购评审专家纳入评价体系,近三年有200多名专家被采取暂停抽取、约谈等处理措施。
建立起诚信竞争良性循环机制
广州市通过创立信用指数,积极推进公共资源交易领域信用体系评价建设和应用,建立了跨行业、跨区域的信用管理协调联动机制,取得了良好效果。
评价范围覆盖广泛,市场主体高度认同。评价对象覆盖招标人(采购人)、投标人(供应商)、招标代理和评标专家四大市场主体,评价方包括行政监督部门、市场主体和第三方机构,全面覆盖各方市场主体,将公共资源交易引入规范轨道,受到市场主体的普遍好评。
标前标中标后兼顾,促进企业管理升级。标前建立企业信用档案、公示信用信息;标中建立场内不规范行为记录机制;标后实行履约评价制度,将信用管理覆盖招投标的全过程,促使企业加强招投标全过程质量监控,有效提升企业管理水平。
信息数据权威共享,联合惩戒机制初步形成。企业的基础信用数据取自工商、税务、检察机关等相关行业网站,与政务大数据、异地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信用数据对接,实现跨部门、跨行业、跨区域的信用数据交互共享,初步形成“一处失信、处处受制”的联合惩戒机制。
激励机制科学公正,助力优质企业脱颖而出。信用评价机制对中小企业、本地外地企业一视同仁,指数动态反映交易主体信誉情况并每日更新数据,使企业信用与中标结果紧密挂钩。“广州公共资源交易信用指数”应用以来,政府采购领域的外地企业中标率稳步上升,中标率由41.13%提高至49.63%,中标金额比率由48%提高至56.74%,促使“口碑好、服务优、信誉良”的各类企业在评标中脱颖而出。
诚信竞争良性循环,营商环境日益优化。通过全方位、全覆盖推广使用信用指数,转变了企业从业观念,使信用差、业绩劣的企业逐步淡出市场,建立起诚信竞争良性循环机制,优化了营商环境。
(广州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