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曾 华
暑夏时节,贵州省瓮安县的天空飘着毛毛细雨,凉风习习,空气清新,林木青翠。在建中镇培文社区一栋栋别致的楼房中,几家具有特色的扶贫车间机声隆隆,几十名制衣工人有条不紊地在流水线上作业。远处,通往社区和企业车间的道路上车辆如织,一片热闹景象。
社区周边的梯田栽满茶树,茶叶上挂着的水珠在阳光下或在晨曦里晶莹剔透发出诱人的芳香。“想不到原本不毛之地现在依靠‘双联结亲、党建引领’走上了脱贫致富之路,变成瓮安县新型社区建设示范点。”建中镇培文社区移民搬迁户杨再芬感慨万千。
移民安置 就近就业
“这辈子,想都没有想过还能和城里人一样住上楼房。我家以前只有一间木房,一家9口人吃饭睡觉都挤在不到20平方米的木楞房里,整日烟熏火燎,房子漆黑一片。”谈到当初从贫穷落后的保护村江山坪组易地搬迁到“天堂”似的培文社区,张婷说得最多的话就是:“感谢党的好政策,自己不用出一分钱就能住上新房子,还可以到扶贫工厂务工。”
初见张婷,她正在裳雅服饰有限公司制衣车间指导姐妹们制作衣服,干练的穿着、温和的笑容,使记者印象深刻。之前,她和丈夫一直在浙江打工,远离家乡,收入微薄,一年难得回一次家,漂泊的日子无奈又辛酸。
2018年4月,张婷全家搬迁至建中镇培文社区。正巧那时,瓮安县扶贫办在社区内组织免费培训,专门请来老师教大家进行服装制作,张婷毫不犹豫地报了名。培训结束后,在社区的鼓励和帮助下,张婷9月进了裳雅服饰有限公司制作车间。短短一年的时间,张婷就从一线操作工升任车间负责人。“车间还在发展中,前景还是很不错的。”张婷告诉记者。
现在,培文社区安置小区扶贫车间已有固定员工20多人,残疾人李土州就是其中之一。“在家门口就业,既能照顾家里的老人和孩子,又能有一笔稳定的收入,我感到很满足。”李土州说,他在扶贫车间工作已有两三个月,每个月有4000多元的收入。
双联结亲 双业并举
在建中镇培文社区会议室,瓮安县委宣传部胡科长对记者说:“搬迁只是手段,脱贫才是最终目的,确保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更是关键。”
据胡科长介绍,建中镇拥有宜人的生态环境和浓郁的民族风情。但是,在没通高速路之前,地理环境区位处于劣势。该镇距县城30公里,位于瓮安县西南部,地处福泉市、开阳县交界。在连绵的群山中,有一部分村民生活在环境恶劣、资源匮乏的地带。为了改善这部分群众的生活条件,瓮安县建中镇党委、政府通过建设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集中安置生活在环境恶劣、资源匮乏的群众,让他们脱离穷窝。经多次调研及实地考察,最终选取交通便捷、周边聚集人口大村或是贫困人员聚集地的区域新建新型社区,以方便招商企业入住和吸纳闲置劳动力。
“建中镇把贫困群众技能培训作为推进扶贫车间发展的有效突破口,与企业共同制定培训计划,对进入车间就业的劳动力开展免费技能提升培训,进一步打通就业扶贫最后一公里,着力促进贫困群众实现就业创业。”培文社区支部书记李福帮说。
据他介绍,近年来,建中镇发挥当地优势,筑巢引凤,大肆创建就业扶贫车间,以“公司+贫困户”模式,将移民搬迁安置点楼房架空层改成厂房,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在产业选取上,按照“易操作、上手快、就业灵活”的目标,精准选取食品生产、加工,劳保产品及服装加工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由于劳动力技术要求低、就业门槛低,保障了家庭妇女、老年人甚至一些轻度残疾人都能就业。在企业选取上,选取实力较雄厚、经营有方、诚实守信、有较强社会责任感的企业,让他们在创建就业扶贫车间中大显身手、展现企业精神。
望着宽敞明亮的新房子,瓮安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工人李土州高兴地说:“自己能到裳雅服饰公司务工做文员,住上三层新房子,真的是很幸福。周边有园区、就近有学校和医院、楼下有商场,这一切全归功于党的好政策。”
一户一就业 小车间撬动大扶贫
谈到喜人的成就,李福帮说,易地扶贫搬迁是帮助贫困地区群众“挪穷窝、改穷貌、拔穷根”的重要手段。他们按照长短结合、长能致富、短能脱贫的原则,实施到户产业帮扶,推行“党支部+贫困户+X”的产业帮扶模式,依托9家茶山企业提供就业的2000多个岗位,探索创新就业扶贫车间工作模式,让就业扶贫车间遍地开花,努力实现“小车间撬动大扶贫”的效应,全面助力脱贫攻坚工作。
目前,社区已开展技能培训330人次,成功推荐137人就业,人均务工月收入3000元~4000元。其中,裳雅服饰有限公司专设了残疾人专岗,同时利用扶贫资金,设立了20多个公益性岗位。通过多措并举,实现“一户一就业”,带动群众依托产业帮扶务工增效增收,实现贫困人员在家门口就业脱贫。在推进就业扶贫车间创建工作中,建中镇培文社区注重以厂房式就业扶贫车间创建为重点,精准创建形式多样的就业扶贫车间,既解决企业招工难,又让贫困户就业、顾家“两不误”,实现企业和贫困户 “双赢”。社区以“企业+贫困劳动力”“能人+贫困劳动力”“合作社+贫困劳动力”“居家式扶贫车间+贫困劳动力”等模式,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本文图片由瓮安县委宣传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