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综合

强内需 防风险 抓机遇 促发展

——访中原集团创办人兼主席施永青

□ 本报记者 叶仕春

□ 陈漪珊

中原集团于1978年在香港创办,业务广泛渗入粤港澳地区已有20多年。目前,中原集团在粤港澳大湾区有2万多名员工。

近日,记者专访中原集团创办人兼主席施永青,提出了较受关注的与房地产相关的问题:大陆房地产的发展生态给香港地产商提供哪些发展空间?房地产相关政策或举措对消费产生哪些影响?房地产发展趋势能否保障消费者利益?施永青认为这几个问题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应作整体解析。

遵循市场规律

坚持强化内需

施永青认为,改革开放之前的30年间,国内没有商品房供应,住房从福利化走向商品市场化,大幅度改善了人民的居住环境。近30年来中国房地产发展迅猛,即使在国际金融海啸的时候,也没有受到冲击。

伴随房地产投资拉动其他产业的投资增长,中国经济也长期保持快速增长之势。“房地产的快速发展,为中国经济注入了活力,也加速了城市化进程,对社会经济发展贡献可以说功不可没。”施永青说。

长期以来,由于国内房地产市场维持房价拾级而上,很少出现拐点,投资者对房地产自然而然心生信赖,使得有的人喜欢把大把钱放到房地产市场上去,甚至出现大量借钱买房现象。

针对房价过高,中央和地方政府也不断采取宏观调控的方式给房地产市场“降温”。先是试行限购,后来将房价上涨的尺度收紧,先后出台系列调控政策,为稳定房价起到积极的作用。

“在中美贸易摩擦的背景下,中央提出强化内需,将是中国经济前景的关键战略部署。本来中国的高储蓄率大有潜力去发挥、去抵消贸易战的后患,可是,大量资金被困在房地产,造成内需弱化的隐忧。”施永青对记者说。

施永青表示,2016年至2017年间的房地产投资狂潮,无疑帮地产发展商买去大批库存。在这期间入市的买家绝大多数不是住家,而是投资者。一时间,租金回报率远远不足以去抵消贷款利息的负担。投资者今后还有段日子要为偿还银行贷款而纠结烦恼,没有余力和空间增加消费。

年轻人的消费力因买房还款减弱,有种经济思维提倡通过社会保障减少民众的储蓄需求,增强民众的消费力,而使内需成为经济发展的动力,减少对出口的依赖。施永青却认为,这是西方国家走过的旧路,提倡民众借钱消费,而借来的钱始终没法偿还,泡沫迟早会爆破。

控制过度开发

加强风险防范

施永青谈道,房地产开发可以拉动很多行业的上升。地方政府与开发商的合作需要稳定的资金链支撑,开发商在银行取得贷款。三方面的紧密合作已经形成了互靠难离的局面,使得一些地方经济过于依赖房地产的开发。

尽管控制过度开发的各种措施在逐步实施,但是,很多地方还是出现了无使用价值的、不能变现的丢空住宅房屋。很多城市出现了空置的商业楼宇,晚间耗用庞大电力在楼宇外开花灯。连带相关产业的投入,出现了大量的“僵尸化资产”,违背了“房子是用来住的”基本理念。

“在金融发达的美国和欧洲,超过2/3的金融风暴个案,都是在危机爆发之前,出现了房价猛涨和暴跌的现象,而造成金融机构资本大幅度下降而紧缩信贷,金融集团倒闭,以至类似雷曼兄弟破产的负面影响波及甚广。”施永青说,住房抵押贷款和房地产相关的贷款都是银行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房价的变化对银行体系的健康状况带来风险。

迎接机遇挑战

促进融合发展

施永青坦言,中原地产代理在国内有很多业务,开发商是中原集团的上游合作方,他要对两万多名员工的生计负责,楼盘既然已经建好,中原集团当然也会接盘做销售。“站着讲话不腰疼”反映了施永青对房地产的消极看法是来自于他在香港的经商经历。

施永青一向以“不借钱、不圈钱、不花未来钱”的方针做生意,中原地产的内地业务集中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多数城市和地区,施永青从上世纪90年代就目睹这个区域的发展,对此区域的熟悉程度犹如熟悉家乡的花园。目前,中央制定的粤港澳大湾区规划,为湾区发展迎来新的发展机遇。香港作为重要国际窗口,仍然发挥积极的作用。施永青认为,在“一国两制”的基础上,让两地的特色产生流动和碰撞,产生相互吸引的动力,促进融合发展。

2019-07-22 叶仕春 陈漪珊 ——访中原集团创办人兼主席施永青 1 1 中国改革报 content_16239.htm 1 强内需 防风险 抓机遇 促发展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