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倪 好
调研显示,沿线国家民众大多认为“一带一路”倡议将会为其国家带来诸多利好,如增加就业与职业技能培训机会、改进基础设施、改善公共卫生与医疗条件、加强双边贸易,以及促进扶贫开发、提高抗灾能力、加强非政府间交流等。
在需求方面,沿线国家民众更加看重教育、就业、职业培训、公共卫生、消除贫困、医疗条件等民生改善。我国目前在国外实施的民生工程中,部分契合当地需求,但也存在供需不匹配问题,如文化传播、协助脱贫和灾难援助等方面还较为不足,与对方国家民众的需求还有一定距离。如对能否促进当地就业仍有质疑,仍有当地民众认为中国企业没有对当地就业产生帮助,甚至对当地就业产生了挤压效应。而且认为中资企业对当地生态环境关注不够。《经济日报》发表的评论指出,企业“走出去”不仅要“低头干活”,还要“抬头看路”,而要完全融入当地民众,赢得他们的认可还需要做好以下“功课”。
要坚持精耕细作。在推进沿线国家民生项目时,更应该深入调研,因地制宜地推出有利于增进沿线国家民众福祉的项目。不同国家和地区对教育培训、就业创收、公共卫生、医疗保障等需求不同,匹配当地需求是首要考虑。要采用当地语言、本土方式,增加信任感。
要坚持增进民众获得感。周期长的基础设施建设迫切需要轻资产项目(如学校、医院、技能、标准、服务等),发挥润滑剂和黏合剂的作用。我国境外项目投资除了要关切政府间合作,也要与民间紧密结合,在民生项目上要追求“小而精”。建议对投资成本低、收效长远、能实现民心相通的教育医疗等领域,开辟专门渠道,设定投资比重。
要坚持生态底线。坚持建设绿色“一带一路”,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传递到全世界。目前,“一带一路”涉及的环境和社会事项,只是由各企业在项目层面执行,在国家层面并没有系统性的协调和管理机制。建议研究出台绿色“一带一路”评估体系,让“走出去”企业的生态责任行为有据可循。
要坚持人脉联通。持续做好人脉工作,充分利用华人华侨群体、外国留学生群体、孔子学院学生、沿线国家党政青年、公益社会团体成员等资源,建立国别青年人脉信息库,积极累积沿线国家青年交流后备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