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综合

吹响产业培育“集结号”

四川成都高新区将产业培育作为“生命线工程”,今年将首批梯度培育企业420家、孵化载体52家,兑现支持资金6516万元

□ 本报记者 何广丙

“今年,预计有超2亿元资金支持企业发展。首批梯度培育企业420家、孵化载体52家,兑现支持资金6516万元。”日前,四川成都高新区相关负责人介绍说,成都高新区将产业培育作为“生命线工程”,围绕聚集市场主体、深化梯度培育、提升载体服务、探索业界共治、营造科创氛围等5个维度发力,“真金白银”为企业发展谋实惠,吹响产业培育的新一轮“集结号”。

创新驱动

18条新政助力产业培育

去年新增科技型创新企业10,028家,今年1月~4月新增3253家;截至今年4月,科技型创新企业累计超过5万家……围绕打造一支由一批“顶天立地”的龙头企业和“铺天盖地”的科技创新型企业组成的高新区企业军团的战略布局,成都高新区逐步成为科技创新型企业聚集迸发增长的摇篮。

记者了解到,为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去年11月,成都高新区创新出台以种子期雏鹰企业、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平台生态型龙头企业为重点的“四级”企业梯度培育体系。此后,又出台产业培育新政18条实施细则,将认定评审指标量化,全面启动了四级梯度培育企业申报、评审工作。

“过去存在政策阳光撒不到小企业、撒不到科技型企业的问题,为此,成都高新区将政策逻辑起点转到企业梯度培育上,形成了边界清晰的产业培育体系。”成都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说。

“创新型企业无论在哪个成长阶段,对资金的需求都很大。成都高新区的政策支持资金落地到企业后,其效应将被放大,为助力企业再发展提供‘及时雨’。”成都国星宇航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王珑谈道。

记者注意到,成都高新区发布的产业培育新政18条,还包括设立100亿元新经济创投基金,重点对四类梯度培育企业进行市场化投融资扶持;对“蓉归派”“学院派”“创客派”“海归派”等创新创业人才提供“三五”支持,即给予最高3年、500平方米创业空间支持,视团队规模提供5套以内的人才公寓,若所设立企业获得风险投资,最高给予500万元的一次性启动资金支持。

借势发力

打造极具活力双创高地

去年,第四届全国双创周主会场首次走进西部、亮相成都高新区“菁蓉汇”;今年,成都高新区充分借力第五届全国双创周契机,向社会发布首批梯度培育企业及获支持孵化载体的名单,并对420家梯度培育企业、52家孵化载体及已成立的4个业界共治理事会授牌,不断为打造极具活力的双创高地聚智聚力。

“从我们运营的孵化器载体来看,外部不断有企业申请入驻我们空间。我们注意到北上广深来蓉的企业较多,这表明了这块区域土壤很适合创业公司发展。”腾讯西部创新创业中心、原力创投创始合伙人卢宇翔说。

据介绍,目前成都高新区已建设面积约440万平方米的孵化载体,聚集孵化器(众创空间)104家,其中国家级孵化器10家、国家备案众创空间14家。同时,将以“菁蓉汇”为中心,连片打造60万平方米、在全国具有标识和影响力的“高新创业大街”。

改革创新

构建业界共治生态圈

记者了解到,为加速构建由政府、企业界、市场、专家等多方参与、共同治理的产业发展新模式,成都高新区改革创新,以业界共治为核心构建产业生态圈。从2018年9月首次提出将“业界共治”理念融入产业生态圈开始至今,成都高新区已相继成立大数据与网络安全、网络视听与数字文创、5G与人工智能、孵化载体4家业界共治理事会。

“多方参与、共治共管这一模式打通了政府服务和企业需求对接的难题,支持他们在产业规划、扶持政策、协调解决问题等方面发挥纽带作用。”四川省相关经济专家向记者表示。

据介绍,成都高新区每年将设立5000万元业界共治专项资金,支持企业集群发展,并将尽快制定业界共治基金管理办法等政策,由每一个业界共治理事会对其行业生态发展、如何带动相关企业共谋发展提出相应策略。根据对相应策略,每一个理事会最高匹配1000万元的业界共治发展基金,真正让行业协会转型为业界共治,广泛汇聚产业培育合力,带动整个产业生态圈培育。

2019-07-04 四川成都高新区将产业培育作为“生命线工程”,今年将首批梯度培育企业420家、孵化载体52家,兑现支持资金6516万元 1 1 中国改革报 content_15471.htm 1 吹响产业培育“集结号”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