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视窗

开启“破冰之旅” 筑就“阳光之路”

——安徽省铜陵市公共资源交易改革实践纪实

铜陵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服务大厅

铜陵市委副书记、市长胡启生(后排左二),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程双林(后排左四)调研市公共资源交易改革工作。

□ 本报记者 丁笑天

□ 张 生

安徽铜陵,一座普通的皖江小城,曾因《醒来,铜陵》《起来,铜陵》系列思想大讨论闻名全国,并以“古朴厚重、熔旧铸新、自强不息、敢为人先”的“铜都”精神,卓然挺立于时代大潮,并绽放出独特光芒。在改革开放思想的引领下,铜陵市于新世纪之初开启了公共资源交易改革的“破冰之旅”,历经10余年的“披荆斩棘”,逐步筑就了一条“阳光之路”,形成具有开创特色的“铜陵模式”。

“三权分离”

勇当改革急先锋

2008年6月,铜陵市紧随省城合肥,在全国率先“试水”公共资源交易改革,撤并原市招标办、政府采购中心等部门,组建市招投标采购交易中心,集中管理全市建设工程招投标、政府采购活动。此次改革,旨在克服原有管理体制“九龙治水”“同体监督”的弊端,由于是“摸着石头过河”,这次管理体制改革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带来廉政风险防控方面一系列问题,被戏称由“分散腐败”变成“集中腐败”,一度饱受争议。

2013年4月,铜陵市组建市公共资源交易监督管理局(以下简称公管局),下设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简称交易中心),原隶属于建设、交通、水利等部门涉及招投标业务的执法权集中委托给公管局实施,全市公共资源交易确立了“一委一局一中心”模式,初步实现了“决策、监督、操作”的“三权分离”,但由于交易中心与公管局之间存在隶属关系,监督、操作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造成“综合监管”无力、“自身监管”缺失,与改革的初衷目标存在一定距离。

2015年8月,铜陵市进一步深化改革,在全省率先将交易中心与公管局脱钩,单列为市政府直属事业单位,并单设党组。改革之后,二者不再有行政隶属关系,交易中心专心做好场地、设施、咨询、信息发布、集中收退投标保证金等专业化服务,公管局则着重做好交易规则的制定,负责管理体系、信用体系的建立完善,对交易程序和内容进行“监控”,会同有关部门加强标前、标中、标后全过程管理,依法处置违法违规行为。如此,便从体制根本层面实现了“管办分离”,从此,铜陵市公共资源交易改革吹起了新号角,翻开了新篇章。

“四位一体”

整合进入快车道

铜陵市历次公共资源交易改革,不仅仅是“创新模式”的简单“重组”,更是“压实责任”的整合“重生”,在厘清“三权”界限的基础上,铜陵市继续推进“四位一体”改革,进一步理顺体制机制,消除权力寻租空间。

一是业务板块“四位一体”。按照国家和省、市有关改革部署,全面实现了“工程建设项目招标投标、土地使用权和矿业权出让、国有产权交易、政府采购”四大板块的整合,建立了统一制度规则、统一平台交易、统一服务标准、统一信息公开、统一评标专家、统一信用管理的“六统一”运行机制。2017年,铜陵市还创造性地实现市、县(区)、乡(镇)三级农村产权电子化交易平台互联互通,交易信息统一在市级平台发布,为实现农村资源优化配置、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是区划整合“四位一体”。2016年1月,枞阳县由安庆市划归铜陵市管辖,一夜之间,铜陵——曾经的“全国最小地级市”的面积、人口陡增一倍多,这给铜陵市的公共资源交易事业发展带来机遇,也带来挑战。2017年,随着市县一体化电子交易平台“全线贯通”,招标文件发布、异地远程评标、专家评委抽取、投标保证金收退等全部通过网络进行;2018年,铜陵市“快刀斩乱麻”,撤销区级交易平台、整合枞阳县交易平台,同步撤销、整合区、县综合监管机构,至此,“一县三区”公共资源统一进入市县一体化平台交易,统一规则、统一监管,交易数据同步上传省公共资源交易监管平台,实现“一个门户网站发布、一套交易系统覆盖、一条立体防线防腐”。

三是制衡监督“四位一体”,实现综合监管部门、行业监管部门、交易中心、交易主体等之间相互制约补位。例如:公管局会同有关部门不定期开展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除了重拳打击投标人之间的围标串标,也严厉查处招标人的违法违规行为,仅2017年以来,便已对指定发包和违规邀请招标的20余个项目作出了行政处罚,并建议追究相关领导责任,极大展示了市委、市政府净化招投标市场的决心,维护了政府公信力;而交易中心对进场交易的各方主体行为予以“见证”评价,甚至对个别监管部门工作人员不认真履职也毫不留情地通报;与此同时,公管局、交易中心通过畅通投诉举报渠道,设立监督员、“开放日”等方式,由交易主体和社会各界对交易、监管过程进行监督;交易中心还在信息发布、专家抽取服务等环节“最后把关”,提示纠正多起“信息公开不完整”“评标委员会组成不合法、专业不匹配”等现象。通过以上“制衡、补位”措施,各方齐抓共管、相互监督,无形中为“阳光交易”再添“安全阀门”。

“五星服务”

合力打造阳光屋

铜陵市公共资源交易改革,摒弃“离而不分”的形式过渡,但也绝非“一分了之”的割裂单飞,而是积极探索“分”与“合”的辩证统一,交易中心与公管局,以及全市各行业监管部门协调联动、各负其责,共同为经济社会发展“保驾护航”。

一是合力维护市场秩序。突出抓好标后监管,结合“两随机一公开”,由公管局联合行业主管部门加强对招标现场、项目现场的“两场联动”检查力度,严查“规避招标”“转包”“违法分包”等行为;充分发挥平台“一线”优势,由交易中心采用“13344”工作法,记录、见证招标代理机构、评审专家、投标企业等交易主体行为,发现违法违规和涉黑涉恶线索,及时向公管局报送《异常情况联络单》,由公管局第一时间调查处理,叫停“异常交易”。此外,公管局制定出台了招标文件负面清单,针对资格条件、商务及技术条款、评分条款等四大类设置51条禁止性条款,防止以不合理条件限制、排斥潜在投标人,交易中心也相应编制了政府采购文件编制负面清单供全市采购单位参考,共同引导规范市场行为。

二是合力优化营商环境。着眼于“减负、提速、增效”,公管局联合行业主管部门取消了外地施工企业进铜备案、太阳能等建筑节能材料和产品投标备案等“地域歧视”政策;在交易过程中,不以任何形式收取进场交易服务费,且规定电子化交易项目不得收取标书费,此举每年为市场主体减负超过3000万元;小额工程项目、非招标采购项目不收交易保证金,非中标候选单位投标保证金在开标当天即能返还;实现全程网上交易,无需再准备纸质投标文件,招标、投标人除开标当天“跑一次”外,无需再来现场。

三是合力打造信用体系。早在2009年,铜陵市就已经将“拖欠农民工工资”行为纳入“限制投标”范围,之后更是在招标文件中将其列为“一票否决”条款;2016年起,公管局在房建、市政项目招标文件范本中增加“诚信标”,行业主管部门牵头组建的诚信信息系统中,“诚信值”高的投标人将在投标竞争中占有优势。此外,交易中心打通了公共交易交易系统、服务系统、监管系统以及“信用中国”等信用系统的对接,随时交换信用数据,使得专家评委评标时能够通过便捷查询,否决失信企业投标。

“不忘来时路,不罔肩头担”,回顾铜陵市公共资源交易改革历程,离不开一支“政治坚定、公正廉明、业务精通、作风优良”的干部职工队伍,10余年间,这支队伍经受住了各种风险的考验,为事业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经验。在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他们将会用自己全部的聪明才智和生命热血,践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责任担当,铜陵市公共资源交易未来改革实践的进程必将弦歌不辍、薪火相传。

(本文配图由铜陵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提供)

2019-07-01 ——安徽省铜陵市公共资源交易改革实践纪实 1 1 中国改革报 content_15330.htm 1 开启“破冰之旅” 筑就“阳光之路”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