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视野

以古为鉴提升自我修养

——浅谈曾国藩五大品质对企业员工的启示

□ 杨宝金

提起曾国藩,许多人并不陌生,前些年更是一度被“热说”。笔者在仔细翻阅有关史料后感到,抛开某些因素不说,曾国藩身上确实不乏我们企业人员在自我完善中值得学习借鉴的地方。梳理一下大致有五个方面。

志向高远。这可以说是曾国藩最为“可贵”的精神。道光十五(1835)年,曾国藩在有感而发的《乙未岁暮杂感》诗中写道:“去年此际赋长征,豪气思屠大海鲸。湖上三更邀月饮,天池万岭挟舟行。竟将云梦吞如芥,未信君山铲不平。”诗言志。年仅25岁的曾国藩竟欲“思屠大海鲸”“将云梦吞如芥”,可见其志向之大,不愿做池中之物。在不久后的一首《感春六首》中,他又写道:“一朝孤凤鸣云中,震断九州无凡响……莫言儒生终龌龊,万一雉卵变蛟龙。”对高远志向的抒发更跃然纸上。

其弟在科举考试落第后心绪不振,他在家书中这样开导:“(弟)屈于小试辄发牢骚,吾窃笑其志之小,而所忧不大也。君子之立志也,有民胞物与之量,有内圣外王之业……”“夫一身之屈伸,一家之饥饱,世俗之荣辱得失、贵贱毁誉,君子固不暇忧也及此也。”“民胞物与之量”“内圣外王之业”,换到今天很大程度上等同于为民众为社会做贡献。由此可见,曾国藩立的是为民众为社会做贡献的大志,而不是汲汲于个人功名利禄、光宗耀祖这样的小志。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曾国藩之所以能在历史上写下浓重的一笔,与其立志宏远密不可分。我们企业人员是国家事业的一分子,理当高远立志、勃发情怀,自觉扛起推动打造世界一流企业的重任。

坚韧不拔。志向从确立到达成,中间有很长的路要走,特别还会遇到意想不到的坎坷和挫折。没有坚韧不拔的精神,很可能半途而废、功败垂成。曾国藩可谓坚韧不拔的终身实践者。为实现其人生目标,他从29岁就开始通过记日记督导自己,一直到临终当天,共记30多年,达150多万字;即使在军中,每日必读书数页,习字一篇,终身以为常;遇有困难每每“打脱牙和血吞”。

像曾国藩自从创立湘军、与太平天国作战开始,咸丰皇帝因不信任汉人带兵,所以长期不给其地方实权也不发饷;朝中大臣出于各种各样的目的不断攻击,地方势力不仅“败不相救”还不时横加“掣肘”;在与太平军直接交战的过程中更是几次濒临绝境,多次写下遗书……可无论境况如何,他都愈挫愈奋、“屡败屡战”,最终战胜太平军,使几近垂死的清王朝竟奇迹般地“中兴”。正如梁启超的评价:“(曾国藩)一生而困而知,而勉而行,历百千艰巨而不拙屈。”诚哉斯言!我们国企人员在事业发展的过程中难免会遭遇挫折,特别是在“前所未有之大变局”面前,更要历练愈挫愈奋、迎难而上的品质。

勤苦自强。任何事情,内因都是决定因素。正所谓:水之积也不厚,则负大舟也无力。据史书记载,曾国藩的天赋并不算高。考秀才他是“七进宫”,直到23岁才考中。同为晚清四大名臣的张之洞13岁即中秀才,左宗棠14岁也考中,即便是李鸿章也是17岁中的秀才。但曾国藩却一直因“德业俱隆”,始终居于后三位“师长”之位,其根本要归功于他孜孜不倦的苦修。像对一般人而言,金榜题名后大多不愿再“寒窗苦读”,可曾国藩则不同,他甚至比入仕前更加勤于修习。

在翰林院期间,他没有像别人那样在帝都享受生活,而是遍拜名师、刻苦提高。据《曾文正公年谱》记载:“善化唐公鉴由江宁藩司入官太常寺卿,公从讲求为学之方。时方详览前史,求经世之学,兼治诗古文词,分门纪录。”“道光二十二年,公三十二岁,益致力程朱之学,同时蒙古倭仁公、窦公垿、仁和邵公懿辰及陈公源衮等,往复讨论,以实学相砥砺。”“(公务之余,自立课程)凡课程十二。”之后,无论是为官京师、在湘办团练抑或任地方大员,他都持之以恒,不敢稍有懈怠。一部《曾文正公全集》可谓包罗万象,特别让人折服的是其中浩繁的篇什大多不是写在优雅的书屋里,而是作于烽火连天的战争间隙、极其繁忙的公务之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一个人只有勤苦自强,才能走出狭隘、超越平庸。这难道不是我们企业人员应该从曾氏身上汲取的“可贵”精神之一么?

务实有为。曾国藩是有名的读书人,但他与大多读书人不同的是,讲求“知行合一”。本着这样的思想,他一度广泛研究中国历史和当朝政治经济及文化,并突破“为学只有义理、考据、词章三门”的时行观点,提出为学还应加上“经济”一门,即经世致用之学。他在家书中曾这样说:“若读书不能体贴到身上去,谓此与我身了不相涉,则读书何用?”曾国藩还提出过著名的“入局论”,即“天下事在局外呐喊议论总是无益,必须亲身入局,才能有改变的希望”。

比如从政,上书言事都直指时弊,像那道有名的《上敬陈圣德疏》“语多切直”,以致“朝士皆尤其获谴”。比如交际,崇尚“拙诚”待人,“须将笃实复还,万不可走入机巧一路,日趋日下也”。比如齐家,不让儿子学八股,认为“八股文、试帖诗非今日之急务,尽可不看不作……徒费时日,实无益也!”“第一扎营要端详,硬盘选个好山岗;不要低洼潮湿地,不要一坦大平洋;后有退步前有进,一半见面一半藏……”这首湘军朴实无华的《陆军得胜歌》,怎么看都不像出自当朝文章“魁首”的曾国藩之手。务实方有为。曾氏之所以取得那么大的“功业”,与他的务实精神不无关系。当前,企业竞争日趋激烈。作为其中的“战斗员”,我们理当像曾国藩那样,敢于“入局”、担当务实,力求作出“硬邦邦”“响当当”的业绩。

克己修德。曾国藩的“成功”是多方面的,其中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体现在他对自我德性的完善上,以至于竟有人将其誉为“古今第一完人”。

史料有证:为了克服所谓德性上的毛病,曾国藩曾“截断根源,誓与血战一番”,痛下过“圣贤功夫”,甚至将自己的名号改为“涤生”,即“取涤其旧染之污也”。像有一次,他做梦梦到别人得到不少银钱,自己艳羡得不得了,醒来后立刻自我检讨,说自己“谓好利之心,至行诸梦寐,何以卑鄙若此……真可谓下流矣!”曾国藩的“谦德”也甚得时人称道。如对颇有才具的左宗棠,他没有因其无“功名”就心存偏见,而是尽己所能给其施展才华的平台;对同为办团练的胡林翼,在给咸丰皇帝上奏折时称“其才能胜我十倍”;打仗得胜,往往把功劳记到别人头上,而对自己更多的是讲疏漏讲败绩。他还深谙“俭以养德”的道理。每天吃饭以一荤为主,有客来时才稍加些菜,故被时人戏称“一品宰相”。有一次到山西“赈银”,好友执意要盛情款待他,他却以地方灾情未息为由婉言谢绝,而以夫人给他带的自制腌菜下饭。人生万事,修德为基。回顾曾国藩的人生轨迹,其中体现出的克己修德精神,同样值得我们企业人员在自我提高完善中借鉴学习。

(作者单位:中国电子进出口有限公司党建工作部)

2019-06-28 杨宝金 ——浅谈曾国藩五大品质对企业员工的启示 1 1 中国改革报 content_15262.htm 1 以古为鉴提升自我修养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