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ani Molla
一项由国际消费者协会和互联网协会共同发起的智能设备调查显示,近70%的受访者拥有一个或多个智能联网设备,包括智能家电、健身显示器和游戏机。在这项研究中,智能联网设备被广泛定义为使用wifi或蓝牙连接互联网的设备,包括亚马逊的Echo扬声器、谷歌的Nest智能锁和Furbo的宠物相机和零食分配器等。
Voicebot(一家专注智能音箱数据研究和报道的美国公司)今年3月发布的一项研究显示,即使是那些表示“非常担心”智能扬声器会带来隐私风险的人,拥有智能扬声器的可能性也仅仅只比普通大众低16%而已。
“那些说自己担心隐私安全的人往往会做更多非常不安全的事情。”普渡大学心理科学系教罗伯特·普罗克特表示。
不过,既然人们口口声声表示不信任这些设备,为什么还要冒着泄露隐私的风险去购买和使用它们呢?专家们对此有许多不同的观点。
人们不了解数据收集范围
智能设备收集的数据量是巨大的,但具体收集的数据会因设备和服务条款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比如,一个亚马逊或谷歌智能扬声器的语音助手。它知道你的位置、你买了什么,以及你对音乐和电影的品位。它知道你什么时候在家、你和你室友的声音听起来有什么不同等。简而言之,它很了解你。
从表面上看,这些数据的收集是为了让你的智能设备体验感更好、更人性化。然而,一旦数据落入不法分子之手,这就是一个关于你个人的信息宝库。
IDC高级分析师亚当·赖特(Adam Wright)表示:“大多数智能家居设备都能让第一方供应商了解设备的位置、性能、运行状态,以及用户与其互动的频率和方式。”也就是说,即使是匿名的数据也可以与其他可获得的信息一起使用,以了解关于你的其他个人信息。
“大多数人认为,自己在智能设备上拥有一个独立的账户,那么个人的隐私就得到了很好的保护。但是事实是,一旦有一个人可以掌握关于你的多个账户,将你的所有个人信息收集起来,你在他面前就相当于‘透明’。”普罗克特表示,大多数人难以理解到这一点。
通常,了解这些设备所共享到的个人信息的唯一方法就是仔细阅读它们的服务条款。然而,智能设备专家赖特发现,服务条款协议在大多数情况下都表达的模棱两可,令用户难以理解。“如果不能很好地理解服务条款协议,用户就很难了解其中的风险。”
用户不清楚该如何找到相关的信息,有时可能直到把设备买回家并安装好后,才看到相关的隐私条款。此时,即使人们发现并了解了该设备具有他们不喜欢的隐私缺陷,他们也不愿意归还它。
“如果你对你的物联网设备不满意,你会将设备退回商店,或向消费者协会投诉吗?”国际消费者协会数字变革主管莉兹·科尔称,“大多数用户都只会回答‘我不太开心’,但还是选择继续使用它。”
消费者别无选择
“很多消费者认为,这就是我们所生活的世界。如果我们想要好处、方便和使用先进的功能,这就是我们必须付出的代价。”互联网协会的项目经理Olshansky提到,“这和我们在生活中讨价还价的方式别无二致。”
无论是为了节约能源、监控婴儿,还是为了确保你的家门紧闭,智能设备的确用途颇多。赖特谈到,“虽然隐私是一个问题,但方便才是王道。”对于许多消费者而言,提高便利性和降低家庭成本,才是消费者不顾隐私风险继续购买和使用这些设备的根本原因。
“即使你对隐私风险十分在意,在市场中做出选择也并不是十分容易的事情。”科尔解释称,大多数公司都在以类似的方式收集用户的个人信息,这也就意味着无论你选择谷歌智能扬声器还是亚马逊的Echo扬声器,它都可能收集到关于你的相同信息。
原理等同于Olshansky曾经提出的“错位激励”法则,即当安全漏洞发生时,所造成的恶劣影响将由设备所有者及更广泛的社会来承担,而非设备制造商。打个比方,如果小偷能够通过入侵智能设备获取你的信用卡信息,那么你将不得不承担因此而造成的损失,而不是由智能设备的制造商来承担。只有市场力量可以惩罚智能设备公司,但前提是在市场能发现的情况之下。
也就是说,一家注重隐私的智能设备公司将有望填补市场的空白。科尔表示,“消费者物联网的数量越多,黑客入侵和侵犯隐私的行为就越频繁、越轰动,随着相关丑闻频繁登上新闻头条,人们对隐私泄露的担忧会越来越强烈。”
很显然,那些已经在考虑如何让自己更值得信赖的公司,将在未来处于行业的领先地位。“然而目前,并没有公司能在市场大潮中脱颖而出。”科尔遗憾地补充道。
但科技公司,尤其是那些最不值得消费者信任的公司,并没有因此而停下脚步,它们锲而不舍地在保护隐私的路上深耕细作着。
更不用说苹果了,长期以来其一直是一家以保护用户隐私为导向的科技公司,即便它已经扩展到智能科技领域,这种风气也一直没有改变。
也正因为如此,尽管苹果的语音助手Siri起步较早,但其功能却远远落后于谷歌和亚马逊。根据Voicebot今年1月的一项研究显示,其智能音箱HomePod仅占美国智能音箱市场份额的2.7%,而亚马逊的智能设备则以61%的市场份额遥遥领先,紧随其后的为谷歌,市场份额为24%。这或许也是由于其对保护用户隐私的承诺,所以在产品功能的更新上明显滞后。
期待政府监管
科尔在报告中提到,“人们普遍认为‘公司必须遵守一些规则’,但事实并非如此。”在互联网协会的调查中,约88%的人认为监管机构应该确保隐私和安全标准;80%的人认为智能设备侵犯隐私属于制造商的责任。
尽管政客们正越来越关注这个话题,但智能设备的隐私监管仍将需要一段时间,据科尔的预估大约还要3年~5年。
即便如此,监管也不一定有效。
“对于监管者,他们首先需要了解他们试图监管的是什么。”Olshansky表示,“坦率地讲,这并不在他们的掌控之中。在政府机构工作的人并不能够完全理解技术和政策的含义。”
未来的监管可能会落在许多机构的管辖范围内,包括联邦通信委员会、联邦贸易委员会和商务部。去年,加州成为第一个立法管理智能设备的州。目前在很大程度上,我们还是只能依赖企业来监管自己。(孟佳惠 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