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视窗

以改革创新加快赣南老区振兴发展

江西赣州牢记嘱托,奋力打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红色样板,努力在加快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上作示范

南康家具产业园实景图

□ 刘文辉 丁源泉

□ 龙小兰

江西赣州是原中央苏区的主体和核心区域、人民共和国摇篮。在习近平总书记深切关怀下,2012年6月28日,《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出台实施。7年来,赣南干部群众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工作要抓好,这具有政治意义”的殷殷嘱托,以改革创新加快赣南苏区振兴发展,奋力打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红色样板。

今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再度视察赣州,对赣南苏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重大进展给予肯定,并要求努力在加快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上作示范。

尽锐出战脱贫解困,打造全国革命老区扶贫攻坚示范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快老区发展,在脱贫攻坚上领跑,不让一个老区群众在全面小康中掉队。赣南老区是全国较大的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江西脱贫攻坚的主战场。赣州市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聚焦“两不愁三保障”,落实五级书记抓扶贫等要求,吹响了向区域性整体脱贫发起总攻的“冲锋号”。全市7年脱贫176.02万人,贫困发生率由26.71%下降到2.45%,实现有史以来最大规模人口脱贫。

注重建立健全脱贫工作机制。推出健康扶贫“四道保障线”、农村保障房建设、“百企帮百村”等创新措施,全国农业产业扶贫精准脱贫经验交流会、全国就业扶贫经验交流现场会、全国“互联网+”社会扶贫工作现场推进会等全国性会议在赣州召开,探索了革命老区脱贫攻坚新路。

注重发展脱贫长效产业。创新产业扶贫“五个一”模式,推动脐橙、蔬菜、油茶等长效产业快速发展。赣南脐橙种植面积世界第一,年产量世界第三,累计带动100万人脱贫增收;赣南富硒蔬菜走向全国、走出国门,成为继赣南脐橙之后的又一富民产业;“赣南茶油”品牌价值跻身“全国百强”。

注重夯实脱贫“硬件”保障。实施中心城区公共服务设施提升、城乡学校建设、卫生计生服务能力提升、棚户区改造、农村公路建设和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等6个“三年行动计划”,行路难、住房难、喝水难等问题基本解决,上学难、看病难问题得到缓解,实现县县通高速公路、村村通水泥路,进入“高架时代”,即将进入“高铁时代”,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不断提升。

突出抓项目兴产业,加快转型升级推进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江西时要求,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努力在加快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上作示范。赣州牢牢把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围绕《若干意见》明确的产业发展定位,突出打好主攻工业、精准扶贫、新型城镇化、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基础设施建设“六大攻坚战”,建立健全项目化推进机制,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以主攻工业为重点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实施“主攻工业、三年再翻番”战略,聚焦“两城两谷一带”和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做大主导产业,稀土稀有金属、南康家具产业进入千亿元级产值行列,全市规上工业企业3年净增702家、总数达2057家,总量、增量全省第一。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建立健全产学研用一体化创新机制,培育一批有影响力的创新型企业,金力永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稀土永磁材料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章源钨业、青峰药业技术中心被认定为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孚能科技被认定为全省唯一的独角兽企业。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分别提高4.9个百分点和7.5个百分点,新旧动能加速转换。

大力发展金融、旅游等现代服务业。扎实推进企业上市“映山红行动”,上市挂牌企业达35家,金融机构达175家,赣粤闽湘四省边际区域性金融中心和全省金融次中心基本形成;实施全域旅游三年行动计划,成功发起举办首届“红军长征论坛”,打造“红色故都”“客家摇篮”“江南宋城”“阳明圣地”等文化旅游品牌。2018年,全市接待游客突破1亿人次,总收入突破1100亿元。

筑牢重要生态屏障,争当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排头兵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叮嘱,绿色生态是江西最大财富、最大优势、最大品牌,一定要保护好,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赣州市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来抓,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坚决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全面实施“河长制”“湖长制”“林长制”,生态保护成效明显,中心城区PM2.5平均浓度下降17个百分点,优于省考核目标;森林覆盖率稳定在76.4%以上,流向广东和香港的东江流域出境水质100%达标。

着力打造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样板区。积极抓好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全国首批试点、东江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补偿试点、1000万亩低质低效林改造项目等生态保护治理工程,废弃稀土矿山治理基本完成,近半个世纪的历史遗留问题得到有效破解,水土保持生态治理的“赣南模式”在全国推广。

坚持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出台《赣州市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实施细则(试行)》,在全省率先探索生态综合执法新模式,创新生态环境共治共管机制,全力抓好中央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铁心硬手整治生态环保领域违纪违法行为,推动赣州生态环境质量保持全国领先,城市生态环境竞争力进入全国前20强,成功获评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等荣誉称号。

用好部委对口支援政策,全力深耕改革开放试验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进改革开放走深走实,统筹推进各项改革任务,确保干一件成一件。赣州市坚持把深化改革开放作为推进赣南苏区振兴发展的“关键一招”,以国家部委对口支援为契机,打造对接融入“一带一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桥头堡和内陆双向开放新高地。

围绕重大平台建设,积极争取获批135个省级以上试点示范事项在赣州布点实施,成为全国获批国家级平台最多的设区市之一。特别是“无中生有”试点建设赣州国际陆港,获批全国内陆第8个永久对外开放口岸、内陆首个国检监管试验区以及肉类、汽车整车进口口岸,成为盐田港、厦门港、广州港的内陆腹地港,常态化开行中欧(亚)班列线路19条,迅速成长为融入共建“一带一路”重要口岸和江西开放提升的“引爆点”。

围绕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出台“优化发展环境50条”,开展降成本优环境专项行动,在全省设区市率先挂牌运行行政审批局,率先开展企业开办、工程项目审批、不动产登记三个“一窗办”改革,“最多跑一次”事项占比达90%,“放管服”改革取得革命性突破,政策最优、成本最低、服务最好、办事最快的“四最”营商环境加快形成。

围绕深化对外开放合作,坚持“深耕珠三角、紧盯闽东南、拓展长三角”,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建立健全“三请三回”“三企入赣”等招商工作新机制,成功引进一批世界500强和中国500强企业。坚持引资与引智并举,在全省率先出台“人才新政30条”,建设两个国家高层次人才产业园,新引进“国千专家”27名,打造全国知名人才目的地取得明显成效。

(本文配图由赣州市委改革办提供)

2019-06-20 江西赣州牢记嘱托,奋力打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红色样板,努力在加快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上作示范 1 1 中国改革报 content_14719.htm 1 以改革创新加快赣南老区振兴发展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