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鞠维伟
智库人才培养需要高校、智库机构、政府等共同参与。改变“有库无智”现状必须下决心做好智库人才的培养工作。
各类智库机构在高校人才培养的基础上,对智库人才的“苗子”进行“深加工”,让更多青年才俊有机会进入智库。国家有关部门应要求智库,特别是官办智库制定专门实习生招收规则,激励和督促各类智库机构积极招收实习生。同时拥有办学实力的智库机构,如中国社科院、中国科学院等都拥有自己的大学和研究生院,可以利用自身的智库资源结合本科、研究生教学,让学生协助、参与智库研究项目,从中培养发现智库人才。
政府要做好智库人才培养方向和相关政策的制定工作。一方面引导高校、专业科研单位明确在智库人才培养中的作用、职能;另一方面结合国家需要向高校、科研单位发布“智库人才订单”,明确在哪些领域需要何种智库型人才,让智库人才培养单位有的放矢。
建立适合智库型人才的评价标准和体系。首先,我国智库机构在招收研究人员的时候,不应以学历、学位以及科研学术成果为主要参考指标,而是寻找符合智库研究领域和目标的相关人才,不要片面追求高学历,要重视人才学科背景是否具有交叉性,是否有足够的实践经验。其次,应以智库成果作为评价智库型人才的主要指标。智库最大的职能是为服务对象提供有价值的情报,分析相关信息,并通过媒体发声来解读政策主张,影响政府决策。智库成果不是长篇论文,而要言简意赅、清晰易懂、直指问题核心。今后应进一步完善智库成果评价标准体系建设,将政府部门采纳情况、领导人批示以及社会影响力(如媒体曝光率、转载率)等诸多因素纳入到智库成果评价中。建立起专门的智库人才职称评价体系。智库人才的职称系列也应与学术型人才的职称系列相互打通,这样人才可以自主选择擅长的领域,激发人才积极性和潜力。
完善智库人才交流机制。智库人才需要多学科交叉背景,需要广阔的国际视野以及实践性知识。要使智库人才获得这些能力和素质,人才交流机制则是必不可少的。我国的“旋转门”机制尚未建立起来,所以要逐步探索建立政府官员与智库学者间的轮交流机制。智库应给予前往政府机构交流人员一定的政策、物质保障;同时把在政府机关挂职履历作为智库人才评价、职称评审的一项内容。在政府、研究机构以及企业的教学、科研部门设立人才交流、挂职的“流动工作站”,构筑智库人才的“轮训”基地。
完善智库间的交流机制。国内的智库学者“走出去”的良好发展势头要保持和加强。同时要做好“引进来”的工作,增加接收国外访问学者的数量,简化邀请手续、下放邀请国外学者的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