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陈长路
三英村荣获新洋经济区“特别贡献奖”;
三英村被评为“城乡建设(棚户区改造)工作先进集体”;
三英村招商引资120亿元打造百河国际IP文旅小镇;
三英村老支书调走了,村民们却念念不忘希望他回来留任;
……
位于江苏省盐城市亭湖区新洋街道的三英村,拼搏奉献精神由来已久。据悉,在抗日战争时期,3名战士为掩护当地群众安全撤离,与敌人誓死周旋,直至壮烈牺牲时也没人知道他们的姓名。为了纪念这3位无名英烈,三英村因此而得名。如今,新时代的三英村党群干群一直保持着亲密和谐关系,处处涌动着鱼水情。而这浓浓的鱼水情,来自于村两委一班人始终坚持以村民为中心,以“群众盼的就是我们要干的”为工作出发点,俯下身子一步步解决村民行路难、居住难、发展难,让全村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从而赢得了村民们的拥护。
千言万语诉衷肠
三月春光好,正是踏青时。见有记者采访,闻讯赶来的村民纷纷介绍他们的发展和变化,但大家说的最多的一句话都是:“三英村能有今天的大发展,多亏了为我们日夜操劳的沈书记。”
村民们口中所说的沈书记名字叫沈月成,今年53岁,于1990年参加工作,自2004年起担任村支书,多次荣获“先进个人”“优秀党员”等称号。尽管沈月成于2018年12月被调离三英村至街道上班,但村民们都习惯称他沈书记。因为沈月成自担任村支书16年来,带领全村干部群众攻克一道道难关,让三英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民们看在眼里,记在心中。
“过去的三英村,没有一条正规的出行道路,出了门就是泥泞小路,出行全靠摆渡过河。在沈书记带领下,修路造桥,如今村里的街道都是宽广的水泥和沥青路面,道路两旁安装了路灯,建设了隔离绿化带,实现了硬化、亮化、绿化和美化,就连各家门前也铺成了水泥路面,出行非常方便。沈书记一切为村民谋福利,规划建设了‘圣英花园’‘新景华’新小区,昔日的茅屋农舍,变成了今天的住宅小区,大家从内心里感激沈书记。”一位潘姓村民说。
前任老支书告诉记者,“我们三英村是两个农业大村合并的行政村,村面积大、人口多。但在这种情况下,沈书记思路清晰,工作协调得井井有条,群众十分拥护他。从村容村貌、基础设施到经济发展等都在经济开发区名列前茅。2004年5月他上任村支书,当年8月份就自筹资金修建了全村东西中心路,全长达12华里。后来又先后建设了新达路、富城路、十五里农庄路等,使全村家家户户都通上了水泥路,点亮了路灯。为了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全面奔小康,沈书记带头出去招商引资,借助外力发展本地农商,实现‘一条龙服务’。特别是近年来圣英花园、新景华城等小区开发和文旅小镇建设,极大地改善了村居环境和村民住宅条件,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村民变成了市民,大大提高了村民的幸福指数,这些发展成果令人骄傲!”这位老支书笑着说,沉浸在幸福的回味中。
其实,令人震惊的首选是百河国际IP文旅小镇。一虞姓老党员谈起沈月成禁不住激动万千,“这个项目是沈书记在2017年招商引资来的,项目总投资达120亿元,占地5000亩,是全区乃至全市最大的招商引资项目。虽然涉及拆迁农户1000户,工作难度大,但是通过深入宣传发动,自2018年4月启动拆迁以来,通过召开村民大会、广泛宣传发动、入户调查动员,两个月内就拆完了85%。小镇建成后,不但能解决本地就业一万多人,而且推动文化教育、观光旅游、田园康养、科技创意和智慧社区的发展,将实现年税收约10亿元,三英村将实现高质量的飞跃。”
一波三折话招商
“项目引进是偶然的,也是曲折的。2017年5月,通过我儿子的朋友武清的牵线搭桥,与武清的姐姐武敏接上头,武敏是总部位于河南郑州的百河传媒公司董事长。2017年7月6日,在盐城市亭湖区一个招商会上双方签订该项目的框架协议。2017年8月,武敏前来我村实地考察了解项目用地情况。起初经济区领导对该项目持怀疑态度,决定先给几百亩土地,然后根据发展情况再扩大。这与武敏规划的3000亩土地的目标相差甚远。通过与相关领导的多次沟通,市政府最终同意划土地3000亩。但是,当武敏一行人实地考察后,发现这些土地大部分都是基本农田,无法搞特色小镇建设,于是决定撤场。为了能留住项目,我约她实地参观考察,发现邻村的一块土地已转建设用地,建议先启动这块土地,再慢慢调整基本农田,这个建议得到了武敏的认可。第二天,双方达成一致,启动规划这5000亩土地。2017年12月签订了正式协议,成功落地。那时我的心总算平定下来了!”沈月成说。
“这份成绩任何人都抢不去。”新洋街道阮副书记对沈月成的这份招商成绩单也给予肯定回答。2018年该村因此荣获“特别贡献奖”“城乡建设(棚户区改造)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目前,百河国际IP文旅小镇项目已升格为区委、区政府的“一号工程”,被原文化部列为全国8个文旅小镇示范项目候选项目。这里正倾力打造一个“比城市更温暖、比乡村更文明”的特色小镇。
点点滴滴总是情
“抓大事不误小细微。”沈月成一句话道出了“鱼水情”的真谛。
记者来到十四组养鸽户蒋福荣的养殖场,邻居说,当初蒋福荣缺乏技术,养鸽经常出现问题。沈书记知道后,自己掏钱买资料、找专家,还经常上门进行技术指导。现在蒋福荣成了技术能手,早已脱贫致富。
十二组村民朱秀梅,市场经济改革后因退休养老待遇问题没有解决,不断上访,上南京跑北京40多趟。为此,沈月成多次上门耐心疏导,并多方协调,最终化解了这起多年上访矛盾。目前,全村社会秩序稳定,村风民风得到好转。
采访结束后,村民老严紧紧握着记者的手说:“三英村有两个值得骄傲:一是没有外债,这在全区农村绝无仅有;二是引进了120亿元的文旅小镇项目,这在全区农村也是绝无仅有的。成绩的背后,是全村党员干部的艰辛付出,尤其是领头人沈书记的无私奉献,他为人真诚、作风正派、工作踏实,是村民心中的好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