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聚焦

建设“生态银行” 实现“点绿成金”

—— 访福建省南平市市长刘洪建

□ 本报记者 全永平

2018年12月3日,福建省南平市首家“森林生态银行”营业厅在顺昌县开业。林农夏六华是这家营业厅的第一位客户,她“存入”自家9亩杉木幼林,拿到编号为“0001”的存折。今后20年内,每月她都可领到固定的预期收益。托管期满后,根据山场林木价值,她还能再拿到除预付收益成本外的六成纯收入。

这是南平市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有力探索和创新。

南平的“生态银行”是在怎样的背景下诞生的?如何让“生态银行”惠及林农、助力乡村振兴,同时又可充分实现林业资源的综合效益?

日前,在2019年全国两会期间,本报记者采访了南平市市长刘洪建。他为记者深入阐述了南平“生态银行”的建设理念和有力实践。

打通资源变资产通道

刘洪建表示,“生态银行”并非传统意义上的金融机构,而是一个集自然资源管理、开发、运营于一身的平台,通过对碎片化与分散化的生态资源进行收储、整合、优化,结合绿色产业发展和新业态新模式,引入市场化资金和专业运营商,形成规模化、专业化、产业化运营机制,推动绿色产品和生态服务资产化,让绿色产品、生态产品成为生产力,从而打通资源变资产、资源变资本的通道。

早在3年前,南平市顺昌县作为“生态银行”林业试点,就在全省率先试点林业碳汇。2018年,借鉴银行运营模式,顺昌县开展“森林生态银行”试点工作,依托国有林场,以托管、赎买、租赁、合作经营、抵押担保等方式集聚碎片化的森林资源,并通过专业队伍,对林业科学管护,从而进一步提升森林生态承载能力和林业资源价值。

借智借力集聚人才

刘洪建指出,“生态银行”是一项开创性的工作,国内外尚无先例可循。为此,南平市委、市政府要求各级有关部门要深刻认识探索建设“生态银行”的重大意义,积极配合、全力支持“生态银行”建设。

为此,南平市成立了工作推进领导小组,制定了近、中、远期目标任务,统筹“生态银行”落地实施的各项事宜,及时研究解决工作推进中存在的问题,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要集聚人才,围绕“生态银行”建设,注重借智借力,加快引进专业化的高端人才,积极培育本地专业人才,为“生态银行”建设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一段时间以来,南平市委、市政府多次组织生态、金融、旅游、农业、林业、区域经济、公共管理等各领域专家深入调研,并多次与国务院参事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相关专家深入研究,“生态银行”的概念、意义、定位、功能、思路日渐清晰,逐步形成兼具政策高度、理论深度和执行力度的南平“生态银行”思路框架。

2018年4月23日,国务院参事室组织召开南平市“生态银行”试点方案论证会。11名与会院士、专家围绕“生态银行”建设的意义、定位、功能,以及平台构建、模式设计、政策支持、人才支撑、机制建设等方面展开论证,对试点方案提出了修改完善的意见和建议。会议对南平市“生态银行”试点方案给予高度肯定,认为“生态银行”是推动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创新举措,南平市探索建设“生态银行”意义重大。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公共管理与人力资源研究所、东方文化与城市发展研究所所长杨晓东指出,南平建设“生态银行”意义很大,有助于振兴乡村生态文明、打造一系列品牌,有助于推动乡村生态产业向家庭工厂、乡村车间和旅游服务的乡村三产融合,有助于创建乡村产品产业的地域品牌升级和原产地保护品牌。

专家们认为,南平市探索建设“生态银行”,将为生态资源富集、相对欠发达地区探索出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点绿成金”的创新之路。

不断拓展合作方式

刘洪建表示,南平在建设“生态银行”、推动产业发展方面有着清晰的蓝图。未来,将以“生态银行”激发内生动力,发挥专家委员会战略指导作用,推动自然资源全域化整合、多元化增值,完善“生态银行”为实体企业提供原材料供应、担保增信、资产出租、市场准入认证等服务,积极发展单株林业碳汇交易等收益模式,不断拓展“生态银行”与产业运营方的合作方式。优化“生态银行”公司的股权结构,引入专业管理团队,提升市场化程度。加快与国内外知名产权股权交易机构、金融机构、产业投资运营商等建立广泛的合作关系,组建“生态银行”产业基金,增强产业发展引导能力。推动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加快建设全国绿色发展示范区。

探索建设“生态银行”,是南平市加快推动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深入实践;是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南平市搭建资源变资产变资本的转化平台,引导社会资本投入,推动产业提质升级、做大做强的探索创新。

2019-03-13 全永平 —— 访福建省南平市市长刘洪建 1 1 中国改革报 content_10421.htm 1 建设“生态银行” 实现“点绿成金”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