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徐 军
“农村正在发生喜人的变化,产业不断增强,经济发展带来的获得感也在增加。仅从台州来看,一个县区至少有二十几个甚至四五十个村庄已经大变样,整个农村生态环境都得到了很大改善,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也达到了25,369元。”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台州市路桥区方林村党委书记方中华谈起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一年多来的变化,喜不自禁。
变化虽然喜人,但在调研和走访中,长期扎根农村的方中华发现目前乡村振兴还存在着人才短缺、产业薄弱等众多问题,不加以重视和改善,将严重影响美丽乡村建设。
为此,在前期调研的基础上,方中华思考整理出《关于乡村振兴人才助推的瓶颈制约及对策建议》《关于突出农业基础地位》《推动农村产业兴旺发展的建议》等10多条建议,并正式提交全国两会。
“活血化瘀”助产业兴旺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农业产业是基础中的基础。
方中华认为,“新生代力量参与农业积极性不高,传统农业发展模式具有较大的盲目性,而工商资本也难以静下心来投资农业。而且,现行政策缺乏对土地流转的有效支持,耕地现状太零碎也不利于发展规模农业。”
“从具体项目看,个别地方或投资主体喜欢找一些高大上的设计院做规划,项目策划照搬照抄,没有将自己的灵感和理念与市场需求结合起来;一些休闲农业项目蓬勃发展,但‘无农化’、纯观光、纯休闲现象比较突出,缺乏农业要素的有机融入。投资者虽然可能成功了,但周边农民没有得到实惠,只是用了农村的地、收了农民的田、做了自己的产业,悖离了乡村振兴的初衷。”方中华说,产业兴旺要以农业产业为基础,通过突破制约产业发展的土地、资金、政策和人才等因素,全面盘活农业资金、资产和资源。
为此,方中华建议:一要找准产业融合的“切入点”。统筹考虑农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等产业融合的主体及内容,在规划融合上着力,延伸农业产业链,扩展农业与乡村功能。
二要疏通产业发展“瘀血点”。突破土地制约,保障农业项目用地;突破资金制约,创新金融保险服务,探索政村银企共建模式,建立常态化的金融助力乡村振兴协作机制;突破政策制约,扶持优化农业政策;突破人才制约,强化农业人才培育。
三要增加产业兴旺“造血点”。大力扶持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和涉农企业等,探索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家庭农场”“公司+家庭农场”等经营模式,培育一批新生代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鼓励发展“共享农庄”,使农民转变成为股民、农房转变成为客房、农产品现货转变成为期货、消费者转变成为投资者。此外,还要力抓项目建设,依托地域特点,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产业,着力打造一批跨界融合、功能叠加的现代农业新产业。积极实施品牌战略,推进农产品产销一体化,构建农产品从田头到餐桌、从初级产品到终端消费无缝对接的标准化管理体系。
“方林村这些年的发展,也是积极推动产业兴旺的结果,我们根据方林村自身特点和村庄实际情况制订村庄产业发展规划,通过自己干、引进来、走出去,产业一年年得到提升。”方中华告诉记者。
校地合作打造美丽乡村
方中华表示,“我国长期以来的城乡二元结构导致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使得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农村层面缺乏完善的育才机制和优秀的发展平台,农村人才管理存在空白,大批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农村籍大学毕业生等‘新鲜血液’流向城市,导致农村自身的人才造血机能进一步弱化,难以在乡村形成人才、产业汇聚的良性循环。”
据不完全统计,2017年全国农村实用人才总量突破2000万人,比2010年增长了49%。但从大环境上看,实用人才占比依然不高,仅占当年农村常住人口数的3.47%,农村人才紧缺现象明显。
“乡村要振兴,就要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大力培养本土人才,特别是致富带头人和农村实用人才。台州各县(区、市)根据自身特点,分别与同济大学等国内10余所高校共建综合性乡村振兴学院,为乡村振兴提供理论支持、实践指导、人才支撑,成效显著,逐渐形成了乡村人才振兴的台州模式。”方中华说,“同济—黄岩乡村振兴学院”作为全国首家以乡村振兴为主题的学院,取得了十分亮眼的成绩。
据调研,在被称之为“布袋教授”的同济大学杨贵庆教授及其团队的精细规划和专业指导下,一些历史文化传统村落涅槃重生,焕发生机。从之前不到10户、20户老人居住的空心村,变成了现如今远近闻名的3A、4A级景观村庄。其中,沙滩村被列为“浙江新农村建设十大样本”之一,2018年吸引游客48万人次,营业收入760万元,集体经济收入60余万元;乌岩头传统村落活态再生,2018年吸引游客近60万人次,农副产品收入500余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50多万元。乡村整体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当地农民的幸福感、获得感显著提升。
方中华表示,校地合作模式为高校学子提供了实践学习的生动舞台,也为基层干部开设了提升素质的优秀学堂,有效解决了乡村的人才问题。截至目前,已有国内外硕博研究生、本科生及教师共1080人次为当地提供智力支持,参加培训学员有1635名,其中省外491人。此外,杨贵庆教授团队还总结提炼了一套乡村振兴工作法,有效丰富了当代中国城乡规划理论。
“乡村是一块广阔无垠的乐土,它需要更多优秀人才投身其中,并为之奋斗终生。我建议推广校地合作乡村振兴模式,促进高校资源向基层下沉,加快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方中华期望地说。
为更好地吸引人才,方中华建议,创新机制是根本。通过不断深化农村土地、宅基地制度改革,建立农村集体经济准入机制,构建外来人才分享乡村振兴红利的机制和渠道。要全面建立职业农民制度,深化农业系列职称制度改革,进一步健全农业农村人才引进、培养、使用、评价、激励、服务等机制,以机制创新推动人才振兴,以人才振兴带动产业兴旺,以产业兴旺夯实乡村振兴。
建强队伍是关键。人才兴,则乡村兴。乡村振兴,既需要吸引一批农业科技领军人才、有技术有能力懂管理的乡贤,也需要培养一些土生土长的乡土人才。统筹好广聚英才与本土育才“两种资源”。
优化环境是保障。要合理利用农村的自然环境和传统生活方式,促进现代服务业、休闲产业、养老产业和文创产业向乡村集聚。通过良好的营商环境和产业发展前景来吸引社会各界人才下乡创业。要着力构建积极开放有效的政策环境、支持创新创业的工作环境、营造尊才爱才敬才用才的社会环境,用人才的聚集强化乡村振兴支撑力,增添发展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