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程 云 朱 浩
千年砚都肇庆,西江穿境而过、北回归线横贯其中,不仅有优美的自然风光,更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如今的肇庆,却因为有着独特优良的投资环境而格外迷人。
广东省肇庆市全域纳入粤港澳大湾区,承担“加快建设粤港澳大湾区面向大西南枢纽门户城市”的现实使命。站在历史新起点,肇庆坚持高质量发展,强化大交通支撑、大平台承载、大环境改善,成为粤港澳大湾区最具发展潜力和承载力的城市、投资“洼地”和发展热土,为广东实现“四个走在全国前列”、当好“两个重要窗口”作出肇庆担当。
区位优势造就投资“洼地”
2018年,天津艾康尼克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首个南方生产基地落户肇庆高新区。从洽谈到落户,仅用了30天时间。艾康尼克之所以如此“快、狠、准”,正是瞄准了肇庆在粤港澳大湾区独特的区位优势和战略定位。
肇庆是大湾区唯一与大西南地区接壤的城市,是大湾区西进、大西南东融的关键枢纽,是珠江—西江经济带、粤桂黔高铁经济带、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三大经济带”叠加交汇之地。
肇庆有丰富的土地资源,面积占大湾区总面积近30%,但土地开发强度只有6.5%,未来可释放出1700多平方公里的可用土地。同时,肇庆工业基准地价、工业厂房租金、水电价格等均低于珠三角核心区,是大湾区生产生活成本的“洼地”。
2018年11月25日,正值改革开放40周年、肇庆命名900周年重要历史节点,肇庆迎来一年一度的招商引资盛会——2018“肇庆金秋”经贸洽谈会。
据悉,此次共签约项目72宗,计划投资总额1151.3亿元;动工项目65宗,计划投资总额1100亿元;投产项目56宗,计划投资总额276.3亿元。三项投资总计超过2500亿元,投资规模和项目质量均为历届之最。硕果累累的2018“肇庆金秋”,彰显出肇庆作为粤港澳大湾区最具发展潜力城市的投资吸引力。
“十横八纵”交通圈形成
从肇庆穿境而过的西江,是连接华南与西南的5000吨级江海直达“黄金水道”;通过高铁,肇庆可在4小时内通达周边5个省会城市;多条高速深入大西南腹地,53公里的东进大道全程不设红绿灯……肇庆东邻广州佛山,西连大西南,目前已形成“一条黄金水道、一条快速干线、六条轨道交通、七条高速”纵横交汇的交通网,与大湾区城市群同城化步伐正在加快。
与此同时,肇庆城际轨道直达广州市中心,高速到广州白云机场45分钟,高铁到深圳只需1小时10分钟。广佛肇“半小时”、大湾区“1小时”的“十横八纵”交通圈已然形成。
正在谋划中的肇深铁路,还有望成为横跨大湾区的“龙骨”;珠三角新干线机场也在加快规划建设。未来,肇庆将坐拥两大航空港,成为实现“空铁水陆”联运条件最好的城市之一。
推动工业经济结构调整
目前,肇庆拥有肇庆高新区、肇庆新区等4个国家级、省级重大平台和30多个专业园区、产业集聚基地,为产业发展提供了载体。
近年来,肇庆围绕产业强市目标,大力实施工业发展“366”工程、创新驱动发展“1133”工程,深入开展“工业园区建设年”“招商引资年”“项目落地年”工作,产业载体、招商、落地一体谋划、一体推进,推动产业集聚发展,推动工业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其中,“366”工程是指,力争5年内培育新能源汽车、先进装备制造、节能环保3个千亿元产业集群,引育6家年主营业务收入超百亿元工业企业,新增600家年主营业务收入超亿元工业企业;“1133”工程是指,力争5年内引进培育1000家高新技术企业,建成10所本科高等院校、30家新型研发机构、30家高水平的科技企业孵化器及众创空间。
这些目标正在逐一实现。数据显示,肇庆规上工业总产值实现从1000亿元到4000亿元的四级跳;引入了投资超100亿元的小鹏汽车、投资超160亿元的艾康尼克新能源汽车、投资超100亿元的国信通新能源电池等一批整车和产业链配套项目,打造立足珠三角、面向全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新兴际华华南安全谷、时代产业南方总部等60多个超亿元先进装备制造业项目落户;紧密对接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高标准建设肇庆创新产业带;全力打造的大湾区应用型高等教育基地,每年可为企业培养6万名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建成和在建、拟建的本科高等院校共8所……
粤港澳大湾区新潮涌动,千年砚都肇庆乘风扬帆。乘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东风”,肇庆正深度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现代产业体系,不断筑牢筑实工业经济“底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