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张勋飞
“安徽马鞍山处在皖江开放最前沿,是安徽省东向发展的桥头堡,是长江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和长三角城市群重要成员,整个城市蓝绿相间、水城相融,生态基础好、自然资源条件优越。近年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指引下,马鞍山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着力打造宜业宜居宜游的‘生态福地’。”全国人大代表、安徽马鞍山市市长左俊日前在京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宜居宜业宜游的“生态福地”如何打造?左俊说,马鞍山市主要采取了四项措施:一是长短结合,二是标本兼治,三是城乡统筹,四是内外联控。
在长短结合上,一方面,立足当前,扎实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坚决打好柴油货车污染治理、水源地保护等七场标志性战役,去年空气质量居安徽省第四位,创历史最好水平,PM2.5、PM10平均浓度实现“双下降”,成为首批国家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另一方面,着眼长远,建立健全领导包保、环境信用评价、生态补偿等长效机制,加快推进一般工业固废集中处置和循环利用中心等市级十大环保重点工程,下大力气提升环境治理能力。
在标本兼治上,抢抓中央和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有利契机,坚决贯彻“清废行动2018”“绿盾2018”等重大环保决策部署,铁腕整治突出环境问题,累计整改完成中央和省环保督察信访件及反馈问题1385个,整治完成固废问题56个,一大批多年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同时,聚焦问题、举一反三,深究根源、对症下药,全面推行河(湖)长制、林长制,启动建设水清岸绿产业优美丽长江(马鞍山)经济带,加快产业转型步伐,着力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从源头上解决制约环境质量改善的“顽瘴痼疾”。
在城乡统筹上,在城区,抓紧抓好黑臭水体治理、“散乱污”企业整治、节能减排、园区循环化改造等重点工作,推动城区环境质量持续提升,去年成功创建国家和省级绿色社区13个。在农村,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一体化推进农村垃圾污水厕所“三大革命”,着力改善村容村貌、户容户貌,去年顺利完成30个村环境综合治理工作。
在内外联控上,近年来,积极响应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全面融入南京、合肥都市圈,环境治理一体化迈出新步伐。与南京在大气污染防治、长江流域污染治理以及固废问题整治上合作紧密,与合肥实现巢湖、滁河流域联防联控,与上游城市芜湖建立地表水断面生态补偿机制等,与周边毗邻城市在信息共享、应急联动和联合执法等方面也取得了新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