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文化创意

尽快建设“二十四节气”国家展览馆

——访全国政协委员、安徽省政协副主席、民建安徽省主委李修松

□ 本报记者 明 慧

“近年来,国家对‘二十四节气’的保护传承高度重视,安徽、河南、浙江等地先后建立保护机构,开展相关工作,联合成立保护联盟,先后举办了一系列展览。然而,各地保护机构各自为政、力量微弱、资料分散,无法系统全面地从整体上做好保护传承工作,发挥其作为文化遗产的应有功能和作用。”今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安徽省政协副主席、民建安徽省主委李修松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希望尽快启动“二十四节气”国家展览馆立项工作,建设我国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专题性展馆,在世界上发挥一定示范意义。

李修松谈道,“二十四节气”是指干支历中表示季节变迁的24个特定节令,是根据地球绕太阳公转轨道上的位置变化而制定的,是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时令、气候、物候等变化规律,一定程度上预知冷暖雨雪干旱洪涝,从而融入历法,成为历代官府颁布的时节准绳,用以指导人们生产生活,特别是指导农业生产,并伴随丰富多彩的文化习俗的知识体系;是我国古代人民生产生活的经验积累和智慧结晶,是我国传统农业文明的标志性成果,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非遗名录。在国际气象界,“二十四节气”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16年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二十四节气”反映了人们对宇宙和自然的独特认知,鲜明地体现了中国人尊重自然、顺应并一定程度把握自然规律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对如今农事活动仍有参考价值,在诸如中医治病、养生等方面仍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在当代中国人的生活中依然具有多方面的文化意义和社会功能。

为传承好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更好地发挥其当代价值与功能,李修松建议建设“二十四节气”国家展览馆。李修松表示,“二十四节气”国家展览馆作为“二十四节气”展示基地,可以通过实物(文物)、文字、图片、影像并适当借助科技手段,系统全面展示其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功能作用及其文化习俗,并开展一些趣味实足的互动与体验。同时,作为各地保护机构合作共进的平台,通过宣传展示各保护机构工作业绩,推动分工合作,促进整体保护,逐步形成保护、传承的科学体系。“二十四节气”国家展览馆还可以作为资料和文物保护中心、科学研究中心、科普教育实训基地、文旅融合基地。

关于“二十四节气”国家展览馆的选址,李修松建议综合考虑:当地应具有较多典型的与“二十四节气”相关的历史文化遗产;在“二十四节气”的研究、保护、传承等方面具有较好的基础,当地党政大力支持;位置适中,交通便捷;展览馆应依托风景名胜区,生态环境好,旅游资源丰富。

针对“二十四节气”国家展览馆选址地点,李修松认为安徽淮南市具有四大比较优势:一是关于“二十四节气”最早的完整记载是西汉淮南王刘安所组织撰写的《淮南子》,因淮河流域是中国南北方地理气候自然分界线,四季分明,农耕文化传承有序,是“二十四节气”的发源地。二是淮南具有众多与“二十四节气”相关的历史文化遗产,如八公山上的刘安墓,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建于春秋时期的安丰塘,始于淮南王刘安的豆腐制作技艺,该技艺正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三是相关的学术研究与普及宣传工作做得好,如举办首届全国“二十四节气保护传承学术研讨会”,专门研究机构人员较多,涌现出《淮南子与二十四节气》等一批学术成果,4次举办以“二十四节气”为主题的特种邮票原地首发式,制作了一批以“二十四节气”为主题的动漫、剪纸、书画、雕塑、石刻等艺术品。四是淮南地处我国中部,交通便捷,境内八公山风景区是国家级地质公园和森林公园,正在争创国家5A级风景区。

2019-03-08 明 慧 ——访全国政协委员、安徽省政协副主席、民建安徽省主委李修松 1 1 中国改革报 content_10173.htm 1 尽快建设“二十四节气”国家展览馆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