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焦点

“肥女”走遍五大洲 艺术与时代同步

——谈许鸿飞先生的雕塑艺术

《肥年肥舞》——“许鸿飞雕塑世界巡展·西班牙站”展览现场

□ 尚 荣

艺术形式的丰富,源于自然的浩瀚,也源于人类思维的广大精微,以及不竭的创造力。凡在艺术上能有所建树者,无不是对平凡世界中蕴藏着的美与意趣有着敏锐的感受,并善于表达,且不羁于既成观念。他们能够发挥自己的主动性,探寻形式元素,催动内心创造欲望,倾注艺术家内在的真情实感,通过合适的媒介材料,辅以长期磨练的艺术技巧,最后一挥而就,全面呈现。

雕塑家许鸿飞的作品,给人以独树一帜、生动夸张且极具感染力的印象,且令人在惊鸿一瞥中过目难忘。作品可谓标新立异,充满个性,极具表现力。笔者认为,可以从四个方面来探究许鸿飞先生的雕塑艺术特质。

雕塑内在价值的转化。许鸿飞的敏锐与智慧,在于他顺应时代,找到了符合自己个性的突破途径。20世纪80年代后,我国的改革开放,使经济持续高速发展,日新月异的城市面貌依次展现在人们面前。在领风气之先的广东,价值多元,消费文化伴随着城市的崛起而凸显,雕塑艺术也发生了前所未见的巨变。具体表现在主题、功能、造型和媒介上,不同的观念与风格并存:既有传统纪念碑式的,也有表达哲学思考的,还有大众文化消费式的。面对南方开放包容的市民文化,许鸿飞的雕塑创作根植于社会土壤,其雕塑的主题、造型与审美一直契合社会的转型。如“肥女人”系列雕塑在内容与造型上均体现了生活化、娱乐化、夸张化的特征,平民的视角、世俗化的内容、夸张诙谐的笔调,以往纪念碑式雕塑的崇高感和使命感,也褪尽了当代雕塑艺术中存在的玄奥与晦涩的意味,将市民生活中的感觉、情绪、欲望转换为一种通俗化的审美情趣,为广大民众所喜闻乐见。

雕塑创作题材之选择。在世界美术史上,人体,特别是女性身体是艺术永恒的主题。古希腊人基于美的理想塑造人体,并在西方艺术史上占据主流地位。其中,表现肥硕女性的雕刻作品,远古有之,最为著名的就是发现于奥地利维伦多夫的女像,虽然体量非常小,但是丰乳肥臀的造型给人一种旺盛生命力的感受。在我国,辽宁博物馆也收藏有一件新石器时期残损的人体塑像,健硕的四肢,与隆起的胸腹部同样是旺盛生命力的象征。到了唐代,以女人体型的丰满为风尚。同样,法国十八、十九世纪的贵妇人也多是雍容丰腴的,体现了当时的审美风尚。

西方近现代雕塑中,罗丹的弟子马约尔是第一个将“健硕”作为审美来自觉表现的,而贾科梅蒂创造的雕塑人体则相反,是茕茕独立、孤单遗世的。前者是对古典美的追慕,后者则受到存在主义哲学的影响。因此,人们面对这些雕塑,从审美的角度去欣赏,便能够通过造型去领会其背后的文化意义。

许鸿飞的系列雕塑选择“肥女”形象,是一种艺术自觉。就选材来说,可谓别出心裁,这表现了他的勇气和胆识,他不随大流,不受当下风尚之影响,不忌讳世俗对胖型女人的偏见。在东方的图像史上,一直缺少对身体直接公开地关注,而在当代文化中,随着媒体的泛滥,封面女郎往往被引导成为女性形象的标准。对身体的关注每每成为当代艺术的主题,表现形式也十分先锋。相比较而言,许鸿飞的“肥女”雕塑对女性身体的诠释虽然是全新的,但他立足于传统基石,自有其独特的艺术符号,形成了自己的造型样式和形象符号,传播广泛。

雕塑题材的文化内涵。表面上看,许鸿飞钟情于肥女人的造型,似乎是为了有别于当代其他艺术家的创作而吸引人们的关注。无疑,这个因素是存在的,也是艺术创新的应有之义。不过,做到艺术作品形貌不同于别人,仅仅是迈向艺术的第一步,真正的创新要见于其对作品的文化追求。

在马约尔开先河之后,哥伦比亚雕塑家博特罗也曾制作肥女人雕塑。他为了突出肥胖的感觉,肆意放大躯干,有意缩小了头与四肢,使人体显现出一种滑稽的比例关系。他用胖女人雕塑不仅来讽刺社会政客,也对人的存在价值进行反思。而美籍法裔女雕塑家妮基也曾创作了一种名为“娜娜”的胖女人雕塑,其在视觉上更夺人眼球。作品由表面色彩斑斓的气球拼装而成,其造型更加简化,被誉为对抗男人世界和城市建筑群的革命先锋。

这些国外雕塑对“胖”的表达似乎带有更为沉重的思辨性,但许鸿飞雕塑所表达的“胖”更像是在阐述一种生活态度,运用不同主题系列的“肥女”来展现人的姿态与自信。例如运动系列体现“肥女”的灵活与健美;艺术系列展现“肥女”的素养与才华;母爱与天伦系列表现“肥女”母爱的宽厚与温情;恋爱系列表现“肥女”的激情与奔放。

系列“肥女”雕塑充分展示了富有张力的生命力量,凸显了身体由健硕、饱满而散发的魅力。在压力巨大的现代社会,作品被赋予一种世俗文化的新内涵:丰满肥胖的人体,其实是丰腴、丰盛和精神快乐满足的符号。她们活得自信开心,平淡天真。这些雕塑说明,许鸿飞创作的意义不只在于选择了胖女的题材,而主要是赋予这些人物以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富有人性的真实感情。这感情既是这些肥胖女人本身所具有的,也是隐藏在雕塑家内心深处的。正是因为这种文化价值与意义符合时代发展、社会转型,才能引起观众的精神同构,才会有同声相和。

同时,许鸿飞的“肥女”系列作品找到了人们的共通心理,那就是快乐与幽默。幽默的状态,使作品能够接地气并具有娱乐性,表达出对当代性的另一种认识。这也是他的作品能够广受国内外人群欢迎的原因。原来人可以这么欢乐,这么自信。这种率真,源自东方文化中的诙谐、幽默,体现了对当下生活、审美意趣的反思,给予受众一种愉悦的观感。因此,在不同的人文背景、不同的自然环境下,许鸿飞雕塑作品的展示和呈现,会衍生出不同层面、不同角度的文化碰撞和当下思考。

雕塑材料之多元探索。材质的特性是艺术作品之美的重要因素。许鸿飞作为一位雕塑家,对于材质的敏感也引人关注。他重视对材料的选用,能够驾轻就熟地加工石头,将青铜、玻璃钢、木头交融于自己的艺术构思。因此,“肥女”系列雕塑总是与特定的材质密不可分,这种题材与材质的契合带来不同角度对主题的开掘和拓展。“肥女”铜雕系列欢快、健硕、厚重而富有力量感;瓷碟上所绘的“肥女”,灵动流畅而富于情态,凸显了肥女带有温度的身体质感。尤其是“翡女人”的翡翠雕刻系列,温润饱满,别具风姿,以其质地的光泽展示出独特而全新的艺术风貌,且具有很高的工艺水准。可以说,许鸿飞作品“肥女”材质的多样性丰富了其作品的审美内涵。

在这里,包括材质在内的形式语言本身,释放出丰富的文化内涵。应该说,这是艺术创作应有的品质。因为,作品题材的独特性固然重要,但它并非是艺术的内核,艺术独特性的深刻内涵应该寄寓在作品的形式语言之中。这些不同材质的创作成果,见证了许鸿飞不断探索和创新的艺术路程。

许鸿飞尊重雕塑艺术的传统和成就,在自己的作品中孜孜以求地将传统艺术的观念和技巧做当代表达,使其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折射出真实的思想感情,展示出艺术家个性的风采。从作品中不难看出,他坚持空间块面造型的原则,深谙当代雕塑艺术的造型语言,同时也清晰地通过作品体现出中国雕塑与西方艺术的不同特性,致力通过自己的智慧和才情将她们融为一体。

(作者系江苏省雕塑家协会秘书长、江苏省美术家协会雕塑艺委会副主任)

2019-03-07 ——谈许鸿飞先生的雕塑艺术 1 1 中国改革报 content_10127.htm 1 “肥女”走遍五大洲 艺术与时代同步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