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视角

深耕试验田 深改见成效

“一天就发照、全程不见面。”2915户新开办企业的办照经历,成为江苏南京江宁集成改革成效的生动写照

□ 周爱明

南京某文化发展公司负责人戈伟近日领取了公司营业执照,这离他提交企业注册申请材料仅过一天。而且,戈伟在办照过程中,和江宁区行政审批局工作人员全程未见一面。“一天就发照、全程不见面”,2915户新开办企业的办照经历,成为江宁区集成改革成效的生动体现。

啃下“硬骨头”攻坚“深水区”

江宁区根据市委、市政府部署,以刀刃向内的勇气和决心啃向“硬骨头”、攻坚“深水区”,在行政管理、经济、科技等8个领域创新推出30个方面、126项改革举措,有力解决了一批“卡脖子”的“老大难”问题,既推动了营商环境优化,改出了高质量发展的原动力,更为全市深化改革探索了路径、积累了经验。

众所周知,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涉及部门、环节众多,深化改革过程既牵涉流程再造,更涉及监管格局调整。面对错综复杂的矛盾,江宁区从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入手,在重点领域重点突破,形成了改革的联动和辐射效应。 如今,江宁行政审批局首批已集中15个部门的86项事项,“预审代办”和“不见面改革”得到进一步深化拓展,90%以上审批服务实现不见面,基本建设项目审批提速70%以上;证照套餐联办模式,让企业办结时间平均节省1/3,最快可提速90%以上;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试点全面启动,打造投资建设项目“一站式”审批大厅,推动联合图审中心整体进驻,进一步优化审批流程、减少审批环节、精简事项要件,加快实现“864”改革目标。

低效用地再开发政策“破冰”

近日,随着《中小工业集中区转型发展改革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文件出炉,江宁区低效用地再开发这一难点、热点问题终于在政策层面“破冰”。

江宁曾因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成效显著被国务院办公厅通报表扬,但随着低效用地再开发深入推进,这项工作缺乏配套政策等制约因素开始凸显,依靠园区、街道单打独斗自行推进的难度日趋加大。

江宁区国土资源局低效用地再利用办公室主任王平介绍,目前江宁区土地开发强度已超过23%的宜居城市省控线,接近30%的国标线,全区资源空间不足问题愈发突出。同时,土地亩均经济效益较低、亩均税收在全市排名与江宁经济总量排名不相匹配。在土地资源精准配置、精细使用、集约利用要求下,江宁必须整合各部门资源,出台顶层设计政策,盘活“沉睡”的土地。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也是改革的原动力。此次集成改革,江宁迎难而上:协调国土、经信、发改、税务等部门,全面掌握所有产业项目的用地、产值、税收情况,建立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以“亩产论英雄”,将全区产业、科研用地分成5类,同时积极寻求省市赋权,对不同类别地块实行差别化水电气及土地使用税政策。

在正向激励和反向倒逼下,低效用地持有人陆续主动转型。目前江宁已确定12个中小工业园区转型试点,共涉及1万多亩低效用地再开发。其中,位于城市核心区、占地270亩的胜泰工业园部分土地将由政府收购并招拍挂,引入社会资本进行开发。

王平介绍说,目前规划部门已就胜泰工业园开展了两轮片区方案设计,这个小作坊密集区很快就将转型为高端商办区。4家企业将以土地在原址置换物业,共享低效用地再开发收益。

为全市深改探索新路径

将全市甚至市外改革先进经验放在江宁集中试点,是市委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要求的创新举措之一。

“市委、市政府在江宁率先开展集成改革试点,这是江宁再创体制机制新优势、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一次重大机遇。”在南京集成改革江宁试点推进大会上,江宁区委主要领导掷地有声地表示。

“大鹏之动,非一羽之轻也;骐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集成改革,既是政策集成,更是力量集成。8个月里,江宁一系列集成改革措施陆续推出。

据悉,江宁梳理出来的8个领域、30个方面、126项具体改革事项,截至目前已经完成97项,超出原定进度17个百分点。

“进入改革深水区,很多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的‘卡脖子’问题已很难通过单打独斗、零打碎敲的方式解决,只有各个系统同向发力、协同配合,才能突破瓶颈,将深改从最大的‘变数’转变为最大的‘增量’。”江宁区委改革办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全区将继续加强改革谋划、做实改革举措、提高改革效能,持续打造一批高质量、可复制、可推广的江宁改革品牌,为全市改革发展大局提供江宁示范、作出江宁贡献。

2019-01-30 “一天就发照、全程不见面。”2915户新开办企业的办照经历,成为江苏南京江宁集成改革成效的生动写照 1 1 中国改革报 content_9030.htm 1 深耕试验田 深改见成效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