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李季平
近年来,河北省邢台市委、市政府在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抓重点求突破、抓创新求特色、抓落实求实效,紧紧扭住关键环节,扩展改革效应,使改革红利充分“外溢”,制度活力充分彰显。
2018年,邢台市共推出和创新改革570项,多项改革亮点频现。例如,营商环境“两不见面”改革,受到国务院通报表扬,被国务院第五次大督查作为典型经验推广;扎根基层的十九大精神“小马扎”宣讲品牌在全国推广;累计投资3.63亿元的全面推进城乡环卫一体化改革经验在全省推广等。
目标导向
催生“复合效应”
邢台市坚持以目标为导向,催生改革的“复合效应”。
邢台市每周开展“项目建设周周促”,每季度举办项目观摩和招商引资“擂台赛”,每半年举行全市项目观摩拉练等。2018年,邢台市的省市重点项目分别完成投资201亿元和400亿元;市县签署重点招商项目604个,总投资3482.8亿元。
同时,邢台市坚持产业强市,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带动产业“脱胎换骨”。例如,改造提升“老字号”,投资80亿元的中钢邢机升级改造项目全面开工,邢台钢铁搬迁改造全面加快,德龙钢铁、沙河玻璃等优势产能实现海外布局;开发“特字号”,“一业一策”制定了羊绒、自行车、轴承等10个转型升级专项方案,在全省“四个一百工程”中,邢台入选46个,数量居全省第一;培育“新字号”,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三年行动计划,专门组建信息产业集团打造虚拟现实、3D技术应用基地,低速新能源汽车产能超过30万辆,经济运行质量效益明显好转。
在科技体制创新方面,邢台市制定了科技创新行动三年计划,研发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重达1.25%,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众创空间、农业科技园区、创新型产业集群及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数量均居全省第二位;成立“云上邢台”办公室,与华为合作建设冀南云计算大数据中心。
问题导向
聚焦“精准效应”
邢台市坚持以问题为导向,聚焦改革的“精准效应”。
精准推进环境治理,树立“邢台新形象”。邢台市政府出台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实施意见及12个专项方案、4个保障方案等文件,统筹实施工业企业治理、产业布局调整、“散乱污”清零、清洁能源替代、污染面源治理等专项行动,强力推动钢铁、焦化、水泥、电力、玻璃等重污染行业77项深度治理工程。同时,全面推行“河长制”,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工作完成率100%,受到生态环境部通报表扬。
精准实施脱贫攻坚,以“全面步入小康社会”为目标推动全市贫困县全部摘帽。邢台市建立“三包一联”精准帮扶机制,创新推出资金入股、资产收益、分布式光伏发电等产业扶贫模式,制定了低保全覆盖、提高医疗报销比例、子女无障碍入学、危房改造四项措施。平乡县“脱贫小院”、内丘县“电商鱼塘”、临西县“细胞工厂”等精准扶贫模式在全省推广,效果显著。
精准破解历史难题,以“新官勇理旧账”的责任担当化解重大历史遗留问题。邢台市大力破解市属企业改制改革和退市进园遗留问题,先后筹集资金11.84亿元,安置职工1.7万人,使61家改制和退市进园企业积累了20年的难题彻底解决。
行为导向
激发“结构效应”
邢台市坚持以行为为导向,激发改革的“结构效应”。
在组织推动上树立“新标杆”。邢台市从各级“一把手”做起,亲力亲为抓改革,层层传递改革压力。例如,邢台市委主要领导亲自推进殡葬体制改革、大沙河综合治理、市区主城区基础教育三年攻坚计划和市属企业改制改革和退市进园遗留问题解决,为各级领导干部解决难点、热点、堵点等问题树立了新标杆。
在部署机制上绘好“路线图”。邢台市系统提出386项重点改革任务,并创新推出以电话区号为标志的“邢台0319改革工作推进法”。其中,“0”是指做到改革无禁区,实现改革全覆盖;“3”是指“三个率先”,即中央和省委改革决策部署争取在邢台率先落地,邢台改革力争在全省率先实现突破,各级领导干部率先亲力亲为抓改革带动全市形成改革新局面;“1”是指贯穿改革全过程的一条工作主线;“9”是指建立健全9项改革推进机制,包括改革主体责任制、改革任务台账制、“督考合一”制等。
在干部使用上建好“赛马场”。邢台市在干部激励关怀方面,创新“扎捆滚动”执纪监督新模式,在全省率先出台干部容错免责办法,率先探索容错免责事前备案机制,旗帜鲜明为改革者撑腰鼓劲,营造了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