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李银堂
作为老工业基地的吉林省会所在地——长春,民营经济近年来呈现快速发展良好态势。长春市工信局民营办提供的数据显示,2017年民营经济主营业务收入完成13,648亿元,同比增长10.3%。截至2018年三季度末,民营经济主营业务收入11,250亿元,同比增长12.5%,占全市GDP比重达到51%,比2017年底提高1个百分点。
长春市副市长王海英告诉记者,市政府近年来研究制定了一系列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扶持政策,通过深化“放管服”改革,不断优化营商环境,打造创新平台,倾力支持高端产业发展。
营造良好环境
长春是我国机械制造业基地,特别是以一汽为主的汽车制造业。曾为我国制造出第一辆汽车的老牌国企一汽集团,改革开放后更是突飞猛进,汽车产业得到长足发展,在长春的国民经济中占有很大比重。
近年来,长春市加快民营经济发展步伐,制定了一系列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扶持政策,梳理并印发了《突出发展民营经济政策汇编》《长春市扶持民营经济发展政策条款摘要手册》等,极力扩大政策知晓度和覆盖面。这些文件中引人注目的还有《关于大力支持科技创新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支持创业创新发展的具体措施》《关于进一步集聚人才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致力营造创新的环境和平台,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据长春市工信局民营办相关负责人介绍,为促进创新发展,政府打造的“政产学研用金介”云平台汇聚了科技专家9000余名、研发机构400余家,专利、商标、版权等8.79亿条,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和需求25万余项,为各类创新主体提供全方位信息服务。同时注重科技创新载体建设,长东北科技创新中心已完成百万平方米孵化基地、五大专业技术平台和七大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引进高水平研发机构60家;北湖科技园已入驻项目团队116家,其中高科技项目企业达70家;长春中俄科技园引进、孵化高科技企业47家;长春科技金融创新服务中心入库企业1375户、入驻投融资及中介机构25家;长春科技大市场入驻企业和机构107家、加盟科技服务机构114家,2017年新增技术交易合同成交额208亿元,比2016年翻一番,成为全国技术交易活跃区,2018年上半年签订技术交易合同1620多份,交易额达到152亿元,同比增长超过40%。
创新平台的建设,培育了一批创新型企业。目前,全市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443家、科技型“小巨人”企业665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00家。其中有322家企业申报了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257家企业申报了市科技型“小巨人”企业认定。
政府搭台助力
在长春经济技术开发区专用车产业园区,记者走进合心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时发现,该公司与周边企业是一样的建筑。公司董事长胡天伟告诉记者:“这都是政府建设的厂房,用于扶持初创企业的发展。公司在租金上享受了免三减二的优惠,就是前三年免费使用,后两年租金减半,每年节省六七百万元租金。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有能力时,可以初建时的投入价值回购,这是政府给企业的大礼包。”
胡天伟介绍说,合心机械2002年成立时只有6个人,如今已是集自动化装配、自动化焊接、自动化涂装生产线、自动化机器人焊接、设计、制造、服务为一体的集团化高新技术企业。主营产品为汽车天窗、座椅等汽车零部件智能化装备生产线,是智能装备细分领域的隐形冠军。2017年合心集团国内外实现销售收入8亿元人民币,拥有国内外员工800多人,其中研发人员占300多人。2017年公司被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评为国家级服务型制造试点示范企业。胡天伟说,没有政府的扶持,就没有今天的企业。
政府搭台,民企唱戏,已成为长春市各级政府的共识。长春经济技术开发区专用车产业园区规划总投资80亿元,首期规划面积3.7平方公里。目前,政府已投资9.8亿元,建成建筑面积40万平方米,以减免租金的方式提供给小微企业,用以扶持初创企业发展。
扶持民企发展已成为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长春金赛药业有限公司已是国内生产规模最大、盈利能力最强的基因工程制药企业,也是亚洲最大的基因工程人生长激素生产企业。2016年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7年销售收入21亿元,利税9.5亿元;去年销售收入可达30亿元,利税14亿元;未来10年销售收入可达到500亿元,将支撑长春市医药产业的半壁江山。
但企业1996年初创时,因实力弱小、融资能力不足,影响企业的快速成长。长春高新区了解情况后,决定以高新区为主组建上市公司,金赛作为核心资产,在股市上融到大笔资本,企业得以快速发展。
高端产业引领
2015年10月7日,随着“吉林一号”商用卫星组星一飞冲天,我国的商业航天大幕也随即拉开。“吉林一号”不仅为吉林经济社会发展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开创了我国航天领域的多个第一:第一颗以一个省的名义冠名发射的卫星,第一颗自主研发的商用高分辨率遥感卫星,第一颗“星载一体化”商用卫星,第一颗米级高清动态视频卫星,我国第一次以灵巧方式在轨成功成像、国产CMOS第一次在轨技术验证。
“吉林一号”的成功,与其说是商业航天的成功破局,不如说是吉林省布局航天产业的成功。
据长光卫星公司综合办公室常务副主任韦树波介绍,吉林省委省政府10年前就已布局卫星产业,在2010年,吉林省就将小卫星制造技术列入《吉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计划》,并打造出“高新卫星城”。2013年~2015年,吉林省连续三年把“吉林一号”卫星项目写进政府工作报告,列为全省重大建设工程,并出台了《关于扶持遥感卫星及应用产业发展的意见》,同时全面加强相关人才的扶持力度。
长光卫星公司是混合所有制企业,有省政府出资,有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所的股份,更多的是民企资本。韦树波说,设立为民营企业,一方面是助推民营经济发展,一方面是为有一个更好的决策机制。
吉林省“十三五”规划明确: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工程。瞄准国内外前沿技术,把握产业发展方向,强化政策支持,滚动实施一批创新发展工程,开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生物、新材料、电子信息、先进装备制造等关键技术攻关,推进光刻机、CMOS、3D打印,高端数控机床和工业机器人等一批产品产业化。依托卫星系统,同步建设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吉林数据及应用中心。加快培育创新型领军企业、科技小巨人企业和科技型种子企业,打造具有较强竞争力和辐射能力的特色新兴产业集群。
韦树波说,按照公司规划,到2020年,在轨卫星数量要达到60颗,对同一地点的重访周期达半小时左右一次;2030年实现138颗卫星在轨运行,形成全天时、全天候、全谱段数据获取和全球任意点10分钟以内重访能力,可提供全球最高的时间分辨率和空间分辨率的航天信息产品。届时,将形成一条璀璨的星河,而吉林卫星所创造的产业价值将以百亿、千亿计。
正是高端产业的引领,长春民营经济市场活力不断增强,创新水平不断提升。2017年全市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达到184家,其中民营企业技术中心152家,占到全市的82.6%;全年新增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21家,其中民营企业技术中心19家,占到全市新增企业技术中心的90.5%。去年上半年市场主体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全市民营经济市场主体达到69.9万户,其中民营企业户数达到18.4户,同比增长17.5%。民营企业社会贡献度不断增加,上半年,实缴税金达到303.5亿元,同比增长超过30%。
吉林省发改委副巡视员张志勇表示,吉林省下真功打造营商环境,首先是抓环境。加大“放管服”改革及商事改革力度,利用互联网技术、电子政务实现不见面审批,提高办事效率。其次是搭平台。抓住浙江省与吉林对口合作的机会,建吉林资源与浙江资本合作平台;利用东北振兴金融合作机制,在东北亚国际中心设立金融合作办公室;依托一汽、中粮等国企的带动优势,培育民企的配套体系;打造产业集群,用新的体制机制建设产业园。再次是出政策。出台优惠政策支持民企创新高质量发展,抓实政策的落地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