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综合

福建晋江内坑:由农村小镇向门户新城蜕变

产业结构不断更新调整,农村建设更加美好,民生保障不断完善

□ 本报记者 丁 南

□ 马 超

对福建省晋江市内坑镇来说,2010年4月26日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位于内坑镇的晋江动车站开通运营,这个曾经鲜为人知的农村小镇,瞬间成为改革开放重要标杆城市晋江的新门户。

从发展落后镇变为全国千强镇,从鞋塑、陶瓷等传统产业为主的单一产业结构转向传统产业与智能制造、现代物流等新兴产业竞相发展的多元产业结构……8年来,内坑产业结构不断更新调整,农村建设更加美好,民生保障不断完善,群众期盼的宜居、幸福内坑成为现实。

以项目推动发展

产业版图更新迭代

动车的到来,让内坑进入发展快车道。道口优势释放的巨大红利,推动着“产、城、人”全面协同发展,新一轮城镇发展正式启动。

“通过反复研究、论证,内坑寻找出一条项目带动经济发展的路子。一方面,推动鞋塑、陶瓷等传统产业开‘新花’;另一方面,引入一批高端产业项目入驻落地,让新苗成大树。”内坑镇党委书记张劲竹说。

2011年12月,晋江陆地港正式运营,这是内坑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实现跨越发展的一个龙头项目。便捷的通关、报关、运输等一站式服务,大大节省了企业的运输成本、时间,方便了晋江乃至泉州的外贸企业。发展至今,晋江陆地港是全国唯一一个汇集国际陆港、保税物流、国际快件和跨境电商四大通关平台的内陆口岸,成为福建乃至我国对外开放的一个重要窗口,开辟了泉州“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先行区外贸发展新通道。

记者注意到,晋江陆地港连续6年保持大幅增长态势,成为仅次于义乌的全国第二大国际陆港。2018年1月~11月,晋江陆地港实现进出口贸易总额52.01亿美元,集装箱吞吐量30.06万标箱,同比分别增长17.43%和19.45%,吸引100多家企业进驻、2000多家企业入港开展进出口业务。

在内坑的产业版图上,少不了智能制造。2011年,恒安智能化生产基地项目落户内坑品牌工业城,该项目是内坑智能化生产的典型代表。偌大的厂房内,从原材料到加工,再到包装入库、产品出库,整个过程几乎由智能化机器设备完成。自动化的生产模式中,工人只有以前的1/4,效率却提高了三四倍,年纳税金额每年呈现爆发式增长。

在引进项目落地的同时,内坑也在不断帮助鞋塑、建陶等传统产业开出“新花”。据了解,内坑在引导企业抱团发展的同时,全力支持企业通过实施技改、研发、品牌、市场等方面的创新举措,实现高质量发展。2018年11月,“中国鞋都·拖鞋名镇”特色区域称号花落内坑,内坑首次获得“国字号”招牌。

补齐民生短板

建宜居幸福内坑

2018年1月召开的内坑镇第十二届党代会第二次会议,提出建设“实力内坑、宜居内坑、幸福内坑”的奋斗目标,保障民生、乡村振兴成为全年的重点工作。

近期,占地35亩的内坑卫生院迁建项目一期工程进入尾声,崭新的大楼即将投用,目标床位250个。与之相邻,内坑消防站建设完成初步验收,内坑自来水厂基本竣工,内坑镇综合文化站建成投用,内坑镇级敬老院、内坑第二中心幼儿园、五峰公园改造等民生工程建设稳步推进。

“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做好新时代民生工作,必须深刻领会‘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张劲竹表示。

只有乡村美,城镇才能美。2018年以来,内坑重点关注乡村振兴。截至8月,内坑28个村集体经营收入均达5万元以上,成为全市2018年首个完成消除“薄弱村”任务的镇。张劲竹表示,通过党建引领、精准施策、“立规筑笼”等方式,内坑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与当地实际相结合、与增加农民收入相结合、与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相结合,全力破解集体经济发展难题。

城镇面貌也在日新月异的变化中。香槟云城、金龙城、捷龙商业广场、九牧王商务运营中心等一批重点城建项目相继落地建设,让人民生活、娱乐、消费有了“好去处”。

改革开放40年来,内坑不仅凭借新兴产业、新型制造业、传统产业“三驾马车”,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实现了弯道超车;更使“产、城、人”实现脱胎换骨的变化,城镇颜值和群众幸福值不断提升,晋江门户新城跃然而生。

2019-01-04 丁 南 马 超 产业结构不断更新调整,农村建设更加美好,民生保障不断完善 1 1 中国改革报 content_8032.htm 1 福建晋江内坑:由农村小镇向门户新城蜕变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