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华 铭 张海帝
□ 赵 明
40年前,万众瞩目的全国科学大会上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重要论断,发出了“向科学技术现代化进军”的时代强音。安徽省合肥市庐阳区作为老城区,破除空间束缚,激发高技术服务业发展活力,成为庐阳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2002年,庐阳产业园的成立,为这条转型发展之路播下了一颗巨变的“种子”,并以惊人的速度不断“生长”。16年来,从最初的“庐阳产业园”,到后来的省级开发区“庐阳工业区”,再到如今的“庐阳经济开发区”,这个离市区最近但可利用面积最小的省级开发区已然驶入创新发展的快车道。
破局空间难题
打造高技术服务示范区
庐阳经济开发区,北接双凤开发区,东临新站开发区,南靠老城区,西邻大房郢水库,辖区总面积仅22.5平方公里。园区初建伊始,还是以印刷包装、钢材加工等传统产业为主导的园区,企业规模小、技术含量低、产品附加值不高。如何破除“瓶颈”制约,对于园区来说是前所未有的挑战。
“必须向空中要资源、要项目。”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在市区两级的合力谋划下,几经探索,庐阳经济开发区走出了发展新路径:以“1341”发展战略为引领,紧紧抓住庐阳区建设全省首善之区及辐射源契机,提出打造“全省高技术服务业示范区”的构想,形成智慧产业示范基地、转型升级示范基地、新兴产业示范基地和产城融合示范基地等“四大基地”。
腾笼换鸟,弯道超越。经过16年转型发展,一大批项目落户经开区:华为云创中心、瓜子网、IE果园、安龙基因、迪安诊断、达研医疗、智柜科技等国内外知名大数据、大医疗项目纷纷进驻;园区自身培育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志邦橱柜、中环环保相继在主板、创业板上市。
数据是最直观的反映。目前,庐阳经济开发区聚集了1100多家企业,其中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46家,省市高新技术企业12家。今年7月,安徽省2018年第一批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中,庐阳就有18家企业入围。
此外,2015年~2017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分别达到46亿元、49亿元、55.4亿元,高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分别达到0.88亿元、3.45亿元、9.18亿元;2018年1月~9月,园区规上高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约为10.16万元,同比增长39.4%,产业转型升级效果显著。
“一区多园”
聚集一批智慧企业
勇立潮头、立新求变。近年来,庐阳经开区引进培育了一批科技含量高、创新能力强的高新技术产业,初步形成了各类产业集聚群。先后建成或正在建设的有大数据产业园、IE果园(中科大校友企业创新园)、富邦国际创新园等十大科技园区,总建筑面积约120万平方米。
其中,IE果园先后被认定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国家级众创空间、省级服务业发展集聚示范区、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等称号;工投创智天地被命名为安徽省小微企业创业示范基地并被工信部在全国推广;中辰创富工坊被命名为安徽省电子商务示范区;兴庐产业园、鑫翰产业园等被命名为合肥市小微企业创业示范基地称号,基本实现“一园一特色、一园一品牌”的目标。
“这些特色的区中园既适应企业的发展,又可以实现企业之间的优势互补。”庐阳经开区党工委书记、主任胡永宏介绍,比如,高技术企业的入驻可以为传统企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便捷的技术支持。而传统企业通过转型升级,又能增强企业自身的造血功能,加快企业良性发展的步伐。
以“才”引企
加快园区转型升级步伐
合肥作为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城市,拥有丰富的高校及科研机构资源。庐阳经济开发区在转型升级发展之路上,也充分把握省会城市的这一优势,提出“引进一个高端人才、带来一个创新团队、催生一个新兴产业、培育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思路。
近年来,通过招才引智、校友招商、跨境孵化等多种方式,实现引进2位海内外院士、1位国家千人计划人才、1位安徽省百人计划人才和15位高校专家及相关科研成果转化项目,有26位博士、38位海归人才在庐阳创业发展。
欲引金凤凰,先栽梧桐林。2017年,合肥市首个区级产(创)业服务中心——庐阳区产(创)业服务中心,在庐阳经开区揭牌成立。该中心将通过五大专业化服务平台(政策咨询与推送、投融资服务、产业转型升级服务、创业服务)和五大社会化服务平台(综合服务、工业设计、人力资源、公共技术、产权服务)相结合的方式,以服务园区各类投资企业为起点,逐步辐射覆盖全区,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优化发展环境,让更多新“种子”项目孕育成长,让更多企业发展壮大。同时,庐阳区开辟“绿色通道”,形成了扶持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1+4”政策体系,走出了一条人才引领、创新驱动的转型发展新路子。
时序更替,梦想前行。如今,庐阳经济开发区转型升级之路越走越宽。展望未来,庐阳经开区将以朝气蓬勃之步伐,汇聚新的磅礴力量,向“全省高技术服务业示范区”目标高速进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