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现代城市

东莞要做粤港澳大湾区先进制造担当者

—— 访中共广东省东莞市委书记梁维东

见证着东莞成长足迹的东莞大道,自2001年从一片山头、农田中辟出,如今不仅是莞城对外交通的重要枢纽,更以“大道朝晖”为名挤入东莞八景之列。东莞市委宣传部供图

核心提示 2017年7月1日,习近平主席在香港亲自见证国家发改委和粤、港、澳三地政府共同签署《深化粤港澳合作 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标志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迈出实质性步伐。

伴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写入党的十九大报告和政府工作报告,其建设更被提升到国家发展战略层面,成为中国湾区经济的实验者。

2018年3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两会期间参加广东代表团审议时指出,要抓住建设粤港澳大湾区重大机遇,携手港澳加快推进相关工作,打造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

一时间,“粤港澳大湾区”集万千宠爱于一身,成为备受关注的热词,并以崭新姿态吸引了各界关切的目光。据统计,2017年,大湾区人口达6956.93万,GDP生产总值突破10万亿元,约占全国经济总量的12.17%,港口集装箱吞吐量、机场旅客量、进出口贸易总额等在全球湾区中独占鳌头。

为详细记录广东省各市在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打造国际一流湾区进程中的足迹,深度解读各城市的参与路径,本刊特开设“粤港澳大湾区城市行”专栏,首期推出“新时代 新东莞 新征程”系列报道一,敬请读者垂注。

□ 本报记者 雷茂盛

今年是广东东莞升格地级市30周年,作为我国改革开放先行地,侨乡东莞自建市以来,历经30年的改革、创新、转型与发展,创造了宝贵的东莞经验。作为大湾区核心轴线上的重要城市,新时代的新东莞已踏上新征程。日前,就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方面的相关话题,记者采访了东莞市委书记梁维东。

完备现代的产业体系

记者:东莞作为世界级城市群建设的重要成员,将在打造国际一流湾区进程中如何作为?

梁维东:作为大湾区核心轴线上的重要城市,东莞高度重视并举全市之力融入、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立了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和机制创新专项小组,主动谋划对接大湾区建设的重大平台、重大项目和重大政策,积极融入大湾区建设。

记者:您认为东莞参与全球竞争的独特优势是什么?

梁维东: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东莞有着良好的发展基础。

1978年7月,东莞太平手袋厂创办,拉开莞港产业合作序幕,成为东莞对外开放的开端。改革开放40年来,东莞敢为人先,充分发挥毗邻香港的区位优势,整合本地土地资源、外来技术资金和劳动人口,通过实施外向带动战略,逐步走出一条以经济国际化带动农村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道路,先后获得国际花园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最高荣誉“长安杯”等一系列的城市荣誉,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精彩生动的缩影,为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记者:从地图上看,东莞前拥深圳香港、背靠广州,被这三大国际都市环绕,地缘优势明显,但同时也是压力所在。

梁维东:东莞位于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区,具有位居大湾区核心轴的通道优势、对接“一带一路”的海陆优势、广深科技创新走廊的承启优势。以东莞为圆心,100公里范围可覆盖香港、澳门、广州、深圳、佛山、珠海和惠州等城市。全市公路密度213.9公里/百平方公里,位居全国全省前列,与周边城市构筑一小时通勤圈。轨道交通规划线网总长约700公里,城市地铁二号线于2016年5月正式开通运营,莞惠城轨于2017年12月建成通车,穗莞深城际轨道、佛莞城际轨道分别于近两年建成通车。广深港高铁进入试运营,经虎门高铁站最快33分钟可到达香港西九龙;广九直通车经常平站1小时可到达香港红磡。

记者:建设世界级城市群离不开产业支撑,在此方面,东莞准备好了吗?

梁维东:东莞产业体系完备,构建了以电子信息、电气机械、纺织服装、食品饮料、造纸为五大支柱产业和玩具及文体用品、家具、化工、包装印刷为四大特色产业的现代工业体系,制造业门类涵盖30多个行业6万多种产品,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现代制造名城。据统计,全球30%的玩具、20%的毛衣、10%的运动鞋、10%的眼镜产自东莞;10多种IT产品占据国际市场10%~30%的份额;95%的电子终端配件可在1小时内配齐。2017年,智能手机出货量3.56亿台,全球每5部智能手机就有一部来自东莞,华为、OPPO、VIVO手机出货量均进入全球前五、稳居全国前三。

开放包容的城市性格

记者:粤港澳大湾区提出了“开放引领,创新驱动”的合作原则。作为著名侨乡,您认为东莞的开放包容体现在哪些方面?围绕打造创新驱动发展升级版的目标,东莞作出了哪些努力?

梁维东:东莞是国家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综合试点试验城市,开放包容是东莞的城市性格。2017年东莞进出口总额12,264亿元,总量在全国大中城市中紧随上海、深圳、北京、苏州之后排名第五。目前,全市拥有超过50个国家和地区的外资企业11,000多家,累计吸收外资超过750亿美元。其中港资企业7403家,占全市外资企业超过6成,累计合同利用港资576.9亿美元,约占全市合同利用外资的6成,港企港资为东莞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城市人口平均年龄34岁,年轻指数为全国第三,人口吸引力全国排第5位。

同时,东莞把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为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和动能转换的重要抓手,以广深科技创新走廊建设为契机,以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为抓手,全力打造创新驱动发展升级版,努力向创新型一线城市挺进。2017年,全市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从2028家跃增至4058家,相当于每天新增超过5家高企;东莞R&D占GDP比重达2.48%,已达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国内有效发明专利量17,087件,位居全省地级市首位,平均每天提出55个发明专利申请;国家高企数量、有效发明专利、引进省创新科研团队数量、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数量等指标稳居全省地级市首位。国家重大科学装置中国散裂中子源一期工程于今年8月通过国家验收,松山湖材料实验室进入全省首批启动的4个实验室行列。

记者:“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也是粤港澳大湾区共同推进建设的合作原则之一,就此,东莞交出了什么样的答卷?

梁维东:东莞生态本底良好,拥有良好生态本底,形成“沿江、面海、环山”的城市生态格局。划定生态控制线、生态保护红线、工业保护线等多条保护控制线,全市拥有超过1000平方公里的生态区域,森林覆盖率达37.4%,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22.87平方米,已建成22个森林公园、14个湿地公园、6个自然保护区、1500多个公园和广场。空气质量在全国74个大中城市中位居前列,达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这在制造业城市中是不多见的。

国际范儿的制造名城

记者:对标“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要求,盘点家底儿,东莞将以什么样的发展定位,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梁维东:按照粤港澳大湾区“打造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的总体目标,结合东莞的发展基础和优势,我们将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发展定位为:“建设一中心,强化三功能”,即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的先进制造业中心,强化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功能、强化扩大开放合作的示范功能、强化现代优质生活的服务功能。

一是打造大湾区先进制造业中心。制造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脊梁”,制造业是东莞实体经济的根基。东莞是国际制造名城,通过强化东莞在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中的制造业基础优势,围绕增强先进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全面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促进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培育发展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与港澳、广深形成错位互补的产业发展格局,加快推动制造迈向高端,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中心,争当粤港澳大湾区先进制造业的核心引擎。

二是强化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功能。粤港澳大湾区规划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其中广深港澳是科技创新主要“策源地”。东莞作为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的中点,产业配套完善,先进制造能力强,拥有大科学装置散裂中子源、松山湖高新区等科技研发平台,通过加强与深圳、香港、广州的产业合作,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动力和支撑的经济体系,打造成为国内一流科技创新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

三是强化扩大开放合作的示范功能。开放合作是湾区经济最大特色之一,东莞是改革开放的先行地,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试点试验城市,通过进一步加强对接港澳地区和自贸区的改革创新,在促进双向投资、推动贸易便利化、构建新型合作模式、搭建多元化合作平台等方面积极探索,加快培育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新优势,推动形成高水平开放合作示范区。

四是强化现代优质生活的服务功能。国际一流湾区对应的是优质生活环境,是人才向往的集聚地。在粤港澳大湾区中,东莞拥有良好的生态本底,通过强化与港澳在教育、医疗、卫生、文化、旅游、社会保障等领域合作,加快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生产生活方式,推进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建设,携手共建人文湾区、休闲湾区和健康湾区,全面形成与国际接轨的高品质生活服务体系,建设成为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典范区。

2018-12-13 雷茂盛 —— 访中共广东省东莞市委书记梁维东 1 1 中国改革报 content_7426.htm 1 东莞要做粤港澳大湾区先进制造担当者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