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经济瞭望

继续为中国经济发展“探路”“突围”

——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创新发展纪实(下)

□ 本报记者 吴宏林 韩振峰

10月25日,在中宣部等组织的《将改革进行到底》首期论坛上,商务部副部长兼国际贸易谈判代表、党组副书记傅自应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开放型经济发展坚持改革创新,加快转型升级,迈出了坚实步伐,可以用四句话来概括,就是“规模扩大、结构优化、质量提升、贡献增加”。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通过深化体制改革以及创新,促进了我国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统计显示,2017年,我国对外出口商品已从低附加值产品向高附加值产品转变(2017年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分别占出口总额的58.4%和29.5%);贸易主体从国有企业向多元化市场主体转变;利用外资从制造业向高技术产业和服务业转变(2017年服务业利用外资占比72.7%;高技术产业利用外资占比27.4%)。

坚持改革创新 加快转型升级

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来到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他欣喜地看到,这里有“买全球、卖全球”的跨境贸易电子商务服务试点,有“连通境内外、辐射东中西”的中欧班列(郑州)和郑州国际陆港,还有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的中铁装备,已发展成为郑州市乃至河南省走向世界的重要门户和基地。

在商务部外资司印发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案例集”中,记者看到,郑州经济开发区通过改革创新解决了“河南地处内陆物流成本高”的痛点。以往河南地处内陆,传统物流行业各家物流公司各自为战,独立分拣分拨后配送。物流成本比沿海城市高出1元/包~1.6元/包。如今,通过改革创新,这里实现了“一区多功能”,将多种属性的货物在同一场所集中查验、分拨、运输,实现物流运输节点的重组和物流环节的化繁为简,可降低30%物流成本,全球门对门配送时效提高48小时,成功补齐河南内陆物流的短板。

记者了解到,2014年以来,我国经济开发区加快产业结构优化,适应新一轮产业变革趋势,通过优化园区功能、强化产业链条、扶持重大项目、支持科技研发、腾笼换鸟等措施,以开发区为载体,努力形成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成功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

如今,我国已先后建立12个自贸试验区,很多经济技术开发区已纳入自贸区的发展蓝图。如上海金桥出口加工区、虹桥经济技术开发区、上海化学工业经济技术开发区、上海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松江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发展基本纳入上海自贸区。今年前10个月,上海超过四成进出口来自于自贸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将对标自贸区发展目标,再次实现转型升级,继续为经济发展“探路”和“突围”。

适应市场竞争 提速格局变化

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把我国改革开放称为“摸着石头过河”。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便是一个先试验、再总结经验、最后在全国推开的过程,从改革开放初期依靠特惠政策打开局面,到政策取消后努力转型,开发区一直在为中国“探路”和“突围”。

“过去,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发展主要得益于优惠政策和要素驱动,随着体制的完善和要素成本的增加,不可能再走要素驱动的路子,必须依靠科技创新、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针对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未来发展,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一鸣建议,要更加注重发挥企业家才能,维护市场秩序,减轻企业家创新风险,从而为创新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推进市场导向的科技创新,要通过竞争引导资金、人才、技术等创新要素向优势企业集聚;把科技创新与产业转型升级结合起来,着力突破研发、设计、标准、品牌、供应链管理等关键环节,力求掌握核心技术;强化科技创新的人才基础,积极探索创新型人才培养和成长机制,完善人才评价、流动和配置机制,使各类人才的创新智慧和潜能竞相迸发;建立一批新型研发机构,按照国际标准,打造新技术供给的“生力军”;充分利用国际的科技资源,以充分有效地利用国外科技资源。

2018-12-03 ——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创新发展纪实(下) 1 1 中国改革报 content_6953.htm 1 继续为中国经济发展“探路”“突围”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