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国际

利用国际智库体系传播“中国声音”

□ 栗宁远

迈向全球顶级智库行列,我国智库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如何在国际智库话语体系中传播“中国声音”是急需解决的核心命题。传播好“中国声音”是要向全球全景呈现中国思想,让世界对中国发展有个深层次的认知,这也是我国智库国际化的重要一步。

在国际智库话语体系中传播“中国声音”,需要把“中国声音”融入国际智库话语体系当中,但难点在于如何与其精准对接?话语体系的差异,深层次是思维方式的不同,但思维惯性又非朝夕间就能转换,思维方式的转换是集文化、社会、经济、历史等全方位、多层次、各角度的复合式的改变。这一过程对于个人来说尚需要较长时日,更不必说处于不断丰富与扩展中的话语体系了。与国际智库话语体系对接困难所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中国声音”在世界舞台上的打折扣——本土语境下的丰富内涵难以有效输出。国际智库话语体系中,存在着部分对于“中国声音”的曲解与抵触,其实质是国家利益间的冲突在思想层面的延伸,这种客观存在的现象也增加了对接的难度。自改革开放以来的40年里,“中国声音”与国际智库话语体系的对接多是依赖于学术交流与政治沟通,未能够全景呈现国际智库话语体系的全景生态。“中国声音”无缝对接“全球之声”是我国智库国际化面临的挑战。

要想讲好故事,应当站在听众的角度去思考。我国智库要想传播好“中国声音”,必须要置身于国际语境下,因为国际智库话语体系是以其为基础的。我们从国际智库话语体系的原点出发,相应地可以增加与国际智库话语体系的契合度,尽可能地摒除不利因素。传播好“中国声音”,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加强对语言工具的学习。思想的传播与政策的解读都是以语言为载体,如何正确使用语言工具是有效发声的关键,这需要深入剖析语言背后的文化与思维方式。我国《国际语言文字智库建设规划》的出台,以及注重对国际语言学生的培养能够为“中国声音”的传播提供有效帮助。

——充分发挥驻外人力资源的优势。基于国际智库话语体系是处于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我国智库在国外设立常驻机构,保证对国际智库话语体系的滚动研究十分必要。

——以非正式外交传播“中国声音”。一些不便于政府间沟通的议题,可以通过智库间的思想对流,预先进行沟通。由于这种传播渠道往往是一对一的交流而非一对多的映射,我们能够更好发出“中国声音”。

——通过学术视角聚焦国际议题,以智库间的学术合作来对接国际智库话语体系。比如,上海社会科学院智库研究中心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智库项目组的人事合作,持续助力中国智库的国际化与国际智库话语体系的对接。

——“走出去”与“引进来”双管齐下。“走出去”强调我国智库研究团队要去国外考察调研,借鉴相应的智库运作理念与扩展传播途径;“引进来”则是邀请国际顶尖智库研究者来我国进行实地考察,让他们用自己的声音解读“中国声音”。

——依托国际议题主动发声。对于围绕全球范围最大公约数与各国最佳结合点的相关议题,应做好发声的准备。例如对于我国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一带一路”建设等议题,我国智库应该主动发声。

《学习时报》发表的评论指出,智库的国际影响力,是与国家的综合实力成正比的,这是在国际智库话语体系中有效传播“中国声音”的前置条件。目前我国的高速发展为传播“中国声音”提供了契机,国际智库话语体系的动态完善与我国智库打造国际智库品牌二者之间也内蕴着相互关联的因素,此时正是我国智库融入国际智库话语体系的最佳时机,也是我国智库迈向国际化的重要阶段。

2018-11-26 1 1 中国改革报 content_6661.htm 1 利用国际智库体系传播“中国声音”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