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风采

改革开放40年 子长县经济社会长足发展

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0.2亿元,发展到2017年的97.19亿元,增长了170倍,县域综合实力明显增强

子长县水景工程

子长县瓦窑堡旧居

子长县龙虎山生态山体公园

□ 李晓军

子长县位于黄土高原中部,是陕西延安市的北大门,是民族英雄谢子长将军的故乡、万里长征的落脚地和红军东征的出发点。土地革命后期曾为中共中央所在地,新中国成立后定为革命老根据地之一,这里先后有11名子长籍军人被授予少将以上军衔,素有陕西“将军县”之美誉。

改革开放40年来,在中央、省、市的坚强领导下,县委、县政府团结带领全县干部群众,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主动作为,全县经济社会长足发展,人民群众充分感受到了改革开放带来的幸福感、获得感。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子长县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认真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坚定不移实施“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工业转型升级、做强文化旅游产业、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战略,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全县呈现出了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城乡发展快速推进、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社会大局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

经济结构不断优化

综合实力明显增强

经济实力明显增强。改革开放40年来,子长县域综合实力明显增强。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0.2亿元,发展到2017年的97.19亿元,增长了170倍,年均增长 11.7%。经济总量迅速扩张,1990年突破1亿元,2017年则突破30亿元;经济总量由1996万元到1亿元用了12年,但从20亿元到30亿元仅用了2年时间。人均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126元,增长到2017年的44,078元,增长了104倍,年均增长16.2%。财政收入由1978年的37万元,增加到2017年的53,033万元,增长了1433倍,年均增长28.5%。

经济结构不断优化。改革开放以来,子长县加快了结构调整特别是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三次产业结构显现出农业比重下降、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比重提升的趋势。2017年第一产业增加值比1978年增加7.01亿元,年均增长5.3%;第二产业增加值比1978年增加60.18亿元,年均增长13.4% ;第三产业增加值比1978年增加29.79亿元,年均增长5.7%。一、二、三产业比重由1978年的65:25:10调整到2017年7.3:62:30.7。2017年,一、二、三产业对经济的贡献率分别为12.3%、66.0%、21.7%。

产业开发稳步推进

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农业产业体系不断完善。改革开放以来,子长县农村经济得到持续、快速发展。2017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2.88亿元,较1978年的0.16亿元增长了12.72亿元,年均增长12.0%。形成了以“薯、桑、果、烟”为主的四大主导产业。

农业产业格局持续优化。2017年末,全县拥有耕地43万亩,其中基本农田27万亩,粮食总产8.55万吨。建成省市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8个,创建省市级“一村一品”示范村30个、市级“一乡一业”示范镇2个,新寨河村被确定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

生态环境建设进展顺利。1998年子长县列为全国生态环境建设重点县, 1999年~2017年,全县累计退耕还林(草)169.87万亩,林草覆盖率由6.16%增加到53%,生态环境总体上有了明显改善。

生产能力迅速提升

工业经济持续发展

工业体系初步形成。1978年,子长全县主要是以副食品生产、农具加工及维修为主的轻工业。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政策的放活和各项鼓励政策的出台,子长县工业经济得到迅速发展。现有煤炭、石油、电力、建材、农机等生产门类,初步形成了以煤炭、石油开发为主导的工业体系。2017年,全县实现工业总产值313,172万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03.8亿元,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96.8%。2017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81亿元,年均增长113.3%。

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子长县煤炭开采历史悠久,2003年被列为全省煤炭化工基地县后,煤炭资源整合取得突破性进展,2017年全县生产销售精煤591万吨。坚持新区开发和挖潜改造并举,全县原油年产量最高时达到106万吨,原煤年生产能力180万吨,石油和原煤工业成为财政的重要支柱。

工业园区效益凸显。2012年2月成立了子长县工业园区管理委员会,围绕“稳油、扩煤、增气、兴电、促转化”的发展思路,规划建设“一区四园”,即煤炭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园、绿色低碳循环产业园、天然气综合利用产业园和现代物流产业园,总规划面积2.06万亩。截至2017年,园区先后入驻企业14家,建成煤矸石综合利用、洁净型煤等项目9个。

新兴产业蓬勃发展

文化旅游兴盛繁荣

文化设施不断完善。1997年5月子长县图书馆大楼竣工并交付使用,2008年总藏书量达28,600册;1998年6月市政府为剧团投资18万元戏曲服装购置款,解决了剧团无法演出大型剧目的问题。2007年10月子长县文化艺术大厦主体工程竣工, 2008年8月文化艺术大厦投入使用。1992年省文物局拨专款,周恩来旧居从印刷厂收回;1993年8月省文物局拨专款28.5万元,整体翻修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旧址;1995年省文物局拨专项维修经费45万元,对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旧址、周恩来旧居、中山街毛泽东旧居和钟山石窟实施抢救和保护措施。1998年~2002年之后争取到省、市、县经费25万元,硬化参观道路,抢修受损建筑。

文化事业繁荣发展。近年来,3名子长籍作家荣获第八届冰心散文奖,编辑出版文学书籍40多本;子长唢呐荣获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山花奖”,两出国门、走进国家大剧院,子长县被授予“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2位子长籍选手获得星光大道周冠军,特色小吃、民俗文化20多次登上央视,打靓了“红都瓦窑堡,魅力将军县”的县域文化品牌。按照历史文化、红色文化、生态文化、民俗文化“四大”板块布局,突出“一城一堡一窟一山”四个重点,建设打造精品旅游景点景区,成功举办了“瓦窑堡杯唢呐大赛”“美丽子长大家唱歌手大赛”“山丹丹杯全国山地自行车赛”等20多项文化旅游体验活动。

新兴产业迅猛发展。2015年5月12日,子长县率先创建全市第一家县级电子商务孵化中心,入驻电商企业9家,安置就业128人,个人开设网店800多个,被列为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2017年12月与深圳云联创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完成了县域农产品追溯体系系统建立,进一步促进了农产品网络销售。同时,狠抓农产品品牌培育和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成功注册特色产品商标44个,培育SC认证企业10家。2017年度,孵化中心电商企业实现网销金额1368.58万元、网销订单量109,654单;全县农村淘宝实现网购金额1739.34万元,网购订单量156,316单。

非公有制经济有了长足发展,2017年全县中小企业户数达到12,514户,其中,私营企业1502户,个体户11,012户,新增中小企业2213户。目前,“五上企业”共有77家,三星梯队企业8家。

投资规模不断扩大

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投资规模持续扩大。改革开放以来,子长县投资规模不断扩大。2017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32,796万元,是1978年的2553倍,年均增长31.1%。通过大规模的投资建设,建成了一批关系子长县长远发展的交通、城市基础设施、水利、通信、能源、旅游等重点项目,基础设施条件和投资环境显著改善,制约子长经济发展的“瓶颈”得到缓解,经济发展后劲明显增强。

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子长县自1990年对旧县城进行大规模改造以来,根据修编的《城市总体规划》,相继开辟了长兴街、安定路等小区,城区面积扩大到11平方公里,城市人口由2000年前不足3万人增至如今的12万人。特别是近年来,子长县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子长撤县、设市,建成延安北部副中心城市”的重大决策部署,进一步加大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建设力度,城市功能更加完善,城市品位明显提高,建成了缓解城区交通压力、拉大城市框架的环城公路,城市背街小巷由泥泞小路到“光趟”的水泥路面,照明由生产生活用电到“亮化”工程,供水由排队“挑水吃”到千家万户用上自来水,此外,供热、供气、防洪等城市承载和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

交通网络发展迅速

出行通信方便快捷

道路交通体系健全。改革开放初期,子长县道路交通事业落后,运输出行十分困难。1978年,全县境内有干支线公路200公里,载重汽车86辆,货运量5.5万吨,货物周转量879万吨公里。目前,全县已建成各类公路1342公里,形成了以干线公路为中心的“三纵两横四环线”的公路骨架网。全县共有公交线路6条,出租车公司3个,开通干支客运线路35条。建成二级长途汽车站1处,五级客运站13个,农村客运停靠点196个。惠及全县人民的西包铁路于2001年顺利开通。子长至清涧高速公路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即将结束子长境内没有高速公路的历史。交通事业的快速发展,不仅造福了27万子长人民,而且给子长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

网络通信突飞猛进。建成光纤、程控交换、移动通信等方式的覆盖全县、通达世界的公用电信网,并建成了业务种类齐全的公用邮政网。全县程控电话交换机总容量4.3万门,农村电话实现了“村村通”。电信普遍服务项目通过国家验收,所有行政村实现光纤全覆盖。农电网改造基本完成,通电村达100%。有线电视实现了光缆联网和数字化,农村电视覆盖率达到100%。2017年,电信业务收入1200万元。此外,快递业务像雨后春笋一般,顺风、圆通、韵达、申通等快递企业先后落地子长,老百姓实现了不出家门“跑”到全国购物。

教育卫生事业全面发展

医教水平不断提高

教育事业实现跨越发展。1996年,子长县顺利通过“普六”验收;2002年,子长被授予“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扫除青壮年文盲县”称号;2009年,顺利通过省政府“双高普九”验收;2017年,顺利通过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国家评估认定;2018年,子长县通过省政府“双高双普”验收,真正实现了高质量、高水平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总之,子长县教育历经40年的发展,实现了从“上学难”到“有学上”“上好学”的历史性跨越;实现了15年教育基本免费的历史性跨越;实现了九年义务教育全面普及迈向均衡发展的历史性跨越;实现了幼儿园全覆盖的历史性跨越;实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历史性跨越。

特别值得强调的是,伴随着一系列惠民政策的落实,子长县2005年全面落实了国家“两免一补”政策;2007年全面推行了农村学校寄宿制,并落实了大学生每人每年6000元的国家助学贷款政策;2009年起,子长县义务教育阶段学校逐步实施了“营养改善计划”,现已全覆盖;2016年,全县2223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全部享受了教育扶贫的各项政策,确保了不让一名学生辍学。

卫生医疗水平不断提升。1978年,成立子长县人民医院。随着改革开放发展,子长县卫生事业从人才、资金、政策上不断加大投入,卫生事业取得长足发展。特别是从2009年新医改以来,子长县针对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积极探索推行了药品集中采购、统一配送,人事分配制度、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乡村一体化管理等方面的改革举措,“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得到有效缓解。县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实现了从夯实基础向提升质量、从重点突破向全面推进、从探索实践向形成制度框架的“三个转变”,荣登2012年中国医改政府支持榜,“子长模式”的医改经验得到中央、省市充分肯定,全国、全省医改现场会相继在子长召开,成为全国县级公立医院改革的“样本”。

目前,全县共有医疗机构21个,其中公立医院2个,乡镇卫生院15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个,民营医院3个,全部纳入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管理。全县设有住院床位933张,每千人有3.4张;拥有卫生技术人员1407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556人,每千人医师数2.1人,注册护士862人,每千人护士数3.2人。

群众收入显著提高

生活水平不断改善

居民人均收入逐年增加。改革开放以来,子长县人民经历了从贫困到温饱,再向小康的巨大变化。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197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仅38元,2017年达到10,635元,年平均增长115.5%。农民收入水平实现温饱有余,部分村民已实现小康。2017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3,221元,基本实现小康。同时,不断完善社会救助保障网络体系,城乡低保实现了应保尽保。面对老龄人口逐年增多的趋势,子长县先后建成了以县城敬老院为中心,辐射东西南北的吴家寨则、安定、寺湾、宋家坪等区域性敬老院,共有养老床位1200张,达到了千名老人40张床位,远远超过了国家标准千名老人30张床位的标准。同时,老龄补贴享受年龄由原来的90周岁降低到70周岁,补助标准最高补贴从100元/人/月提高到600元/人/月。

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人们的消费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吃的方面主要由吃饱向吃好和吃的营养转变,食品消费占收入的比重呈逐年下降趋势;穿的方面由穿暖向品质和穿出个性转变;住的方面,农村平房、楼房增多,住房面积增加、质量提高,而城镇居民更加青睐于单元式住宅;行的方面,由以前的步行、自行车,发展到摩托车、出租车,再到小轿车,特别是代步车、新能源车等,出行更加便利;用的方面,在农村,自行车、缝纫机、钟表和收音机等“老四大件”已成过去,电话、移动电话、电视机、摩托车等也进入了普通农民家庭。在城镇,电视机不断更新,从模拟到纯平再到背投,现在正逐渐被液晶、数字所取代,电脑、轿车也进入寻常百姓家。县城现有大型影院2家,2017年营业额为540万,观影人次11.8万人次。

公民素质大幅提升

群众生活极大丰富

公民道德素质大幅提升。1978年~1996年,精神文明建设主要围绕“五讲四美三热爱”开展。1996年~2000年开展“树立子长新形象,争做合格圣地人”活动。2002年,无偿献血工作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考评考核内容之一。2003年开展了“两助一扶”,2006年开始组织开展了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进一步加强公民思想道德教育。2013年以来,志愿服务开展以3月为主,贯穿全年。城乡志愿者逐年增加,开展内容由岗位学雷锋、支农助农到法律、文化、卫生、科技以及访贫问困、理发、日间料理等百姓生活中需要的各种便民利民活动。

文明创建工作成果丰硕。1984年,子长县委、县政府命名了第一批县级文明单位14个,县级文明村23个。2017年,有县级文明村31个,市级文明村7个,省级文明村1个;市级文明镇3个,街道1个,便民服务中心1个,省级文明镇3个,国家级文明镇2个;县级文明单位45个,市级文明单位24个,省级文明单位13个;县级文明校园6个,市级文明校园8个,省级文明校园7个,以上各项指标均居全市之首。通过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在动员干部群众、弘扬社会正气、促进道德建设、改进行业作风、提高公民素质、密切党群关系、改善人居环境方面发挥了特殊作用。

群众文化生活极大丰富。1978年~1993年,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单调,老百姓精神文化生活就是听广播,看报纸。子长县委、县政府积极开展清明祭扫烈士陵园、七一歌咏比赛、春节秧歌等传统教育活动,指导乡镇建立文化站、单位建立文化室、“民青妇之家”,通过文明创建活动,不断满足群众精神文化生活。1993年,有线电视和程控电话落户子长,互联网和公用电话出现,城区群众可以看到几十个频道的电视,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有了质的飞跃。目前,街道上有了路灯和垃圾箱,城乡人居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2002年修建了四路口广场,为群众文化活动提供了固定场所。2007年之后,新建了红都广场、安定塔、龙虎山休闲公园、文化长廊、水景工程,文化体育器材遍布城乡广场,广场舞、道情等文化活动到处可见。

回顾改革开放40年,子长县经济社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人民生活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前进的道路上依然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是:经济总量偏低,综合实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够合理,第三产业比重较低;农业基础脆弱,抗御灾害能力较差;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就业压力较大;人才短缺,科技创新能力不足;脱贫攻坚和全面小康任务仍然艰巨。

展望未来,子长县正处在追赶超越的机遇期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在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县各级干部群众必将锐意改革、埋头苦干,众志成城、奋发图强,努力开创新时代子长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共建一个富裕、幸福、美丽新子长,续写更加精彩壮丽的篇章!

(本文配图由子长县委宣传部提供)

2018-11-23 李晓军 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0.2亿元,发展到2017年的97.19亿元,增长了170倍,县域综合实力明显增强 1 1 中国改革报 content_6596.htm 1 改革开放40年 子长县经济社会长足发展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