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吴 昊
时间总是在一个又一个重要的节点留下鲜明的印记。2018年,一个又一个拐点事件密集的在能源领域发生,一次又一次创新和突破,让能源的未来愿景日益浮现出清晰的轮廓,也让我们更坚定地相信,变革就在眼前。
创新颠覆能源行业,可再生能源成本将进一步下降。大宗商品的“超级周期”将呈现出失灵的趋势,技术的进步也使得石油的价格和经济的发展出现脱钩现象。以电动化、智能化、共享化和网联化为代表的“四化”已成为汽车产业发展转型的共识等等,这种变革催生新的商业模式的同时将进一步深化世界格局的变化,能源革命将深刻改变全球的政治、经济与环境。
放眼未来 推动创新
技术的创新是能源领域不变的主题,尤其在光伏领域,竞争让更新换代的节奏不断加快。当第三批光伏领跑者中“百花齐放”的技术和模式渐渐落地时,晶科能源的Cheetah 410瓦超跑组件赫然出现在5月末的上海SNEC展会上,一时备受关注;时隔半年后,隆基股份宣布,其60片电池P型单晶PERC组件取得了TUV-SUD的验证,转化效率达20.83%,第四次刷新组件世界纪录;话音刚落,晋能科技宣布,HJT异质结电池量产平均效率已达23.5%,并有望在今年年底实现24%的电池量产平均效率。
今年以来,储能行业的发展也迎来了新突破,从氢储能技术到“光伏+储能”的模式,都取得了新的进展。11月1日,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征求加强储能技术标准化工作的实施方案意见的函》,目标在“十三五”期间,初步建立储能技术标准体系,“十四五”期间,形成较为科学、完善的储能技术标准体系。业内人士分析,政策的支持或将引爆储能行业的“寒武纪”。
能源领域新技术的层出不穷,也不断刺激着人类对于未来生产和生活的想象,从绿色住宅到智能出行,无处不伴随着能源变革的影子。在出行领域,随着淘汰燃油车的计划从去年起不断被各国提上日程,对燃油车的替代方案呈现出更多元的技术路线。
5月11日,李克强总理在日本首相安倍晋三陪同下,参观了丰田的氢燃料电池车“Mirai”,作为首次国家最高级别领导人在公开场合上对于燃料电池车辆的考察,在产业内外掀起了一波关于氢燃料电池汽车发展的热议。按照此前的相关规划,我国到2030年要实现氢燃料电池汽车的保有量200万辆,氢燃料电池车或将迎来快速发展期。
11月初的上海,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一款陆空两栖的交通工具——飞行汽车格外引人注目,这辆汽车采用混合动力系统,陆地最高时速为160公里,并可以360公里的速度在空中飞行。除了飞行汽车,无人驾驶、氢燃料电池汽车等颠覆性的技术也在博览会上大显风采,展示了对未来出行的理解。
在10月18日苏州“国际能源变革论坛”开幕的同一天,国家电网公司同里综合能源服务中心平坦开阔的园区里,一辆无人驾驶的车辆从路面光伏发电、行进中无线充电的电子公路上徐徐开过,在这条“不停电的智慧公路”上,将世界上首例光伏公路、无线充电和无人驾驶三项技术融合的应用展示在世人眼前。
同时在园区亮相的,还有具备被动储能、室温调节与智能语音控制家居功能的中国首个被动式住宅改造、多能综合互补利用、绿色充换电站等项目,这些颠覆性的技术,是国家电网公司多年来坚持能源创新、能源变革取得显著成效的缩影。这些新的模式既是国家电网公司与时俱进的创新成果,也是我国能源转型大背景下的一个缩影。
在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互联网理念、信息技术与能源产业的融合将成为一种重要的趋势,新技术、新模式和新业态正在能源领域逐渐兴起。
2018年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改革开放40周年,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2018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明确指出,要把“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要求落实到能源发展的各领域、全过程,注重绿色低碳发展,注重提高能源供给体系质量,注重提高能源系统效率,注重依靠创新驱动发展,并最终全面推进新时代能源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表彰杰出 贡献智慧
为持续推进清洁能源体系的建设,加快科技创新成果的市场化应用,引导能源行业产业链深度融合,树立行业品质标杆和创新典型,鼓励企业在技术、制度、模式等多个领域继续创新。中国改革报社《能源发展》周刊、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在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的共同指导下,将于2018年12月19日在京联合主办“2018能源年会暨第四届中国能源发展与创新论坛”,并对在2018年中国能源领域表现突出的先进企业、先进个人、创新技术和优质产品进行表彰。
作为致力于推动能源产业创新和推进清洁能源建设的品牌会议,“中国能源发展与创新论坛”自2016年1月起已成功举办了三届,通过对创新企业家、创新技术、创新模式的表彰,鼓舞了能源行业的创新热情,涌现出一批又一批优秀的能源创新项目。
在首届中国能源发展与创新论坛上,作为传统水电开发的著名央企——国家电投黄河上游水电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和油气行业巨头的子公司——中国石化集团新星石油有限责任公司,凭借着在新能源领域的布局,获得“多能源综合利用奖 ”。
在第二届中国能源发展与创新论坛所表彰的项目中,于2016年8月30日全面投运的广东清远抽水蓄能电站,他们从工程起步就开始创新与优化,在预可研阶段就提前开挖探洞,并创造性地提出“一洞四用”理念,成为我国抽水蓄能电站建设的一道新标杆。
而中国三峡新能源公司的三峡江苏响水近海风电场项目,也于2010年10月全部风机并网发电,意味着目前我国一次性建成单体容量最大的海上风电场全面投产,创造了亚洲首座220千伏海上升压站、国内首条220千伏三芯海缆等多项第一,还为中国风电进军深蓝海域起到了巨大的示范作用。
山西大同光伏领跑者基地则在闲置废弃的采煤沉陷区,充分利用丰富的太阳能资源,通过“八项创新”使沉陷区成为我国实施光伏产业“领跑者”计划首个建成的基地,从此,一个“光伏新技术示范地、领跑技术实践地、先进技术聚集地”逐渐呈现在人们面前。
在能源转型方面,数字化以及分布式的能源,带来了许多新型商业模式,技术创新的机遇也非常多。
在第三届中国能源发展与创新论坛中,国电大渡河流域水电开发有限公司自上而下设计的决策指挥中心(决策脑)、专业数据中心(专业脑)以及业务单元(业务脑)“三脑合一”管理模型脱颖而出,通过智慧企业建设,获得直接经济收益超过20亿元,间接经济收益超过1亿元。而作为光伏信息化企业的北京国能日新系统控制技术有限公司,通过其核心技术——功率预测,对分布式光伏电站实现可测的目标,对于电网维护自身安全,以及业主参与电力交易,都提供了真实有效的数据支撑,通过信息化助力分布式光伏的高速发展。
智能化、信息化是能源行业未来发展的方向,而优秀的企业则是参与这场变革的“主力军”,对杰出创新者的表彰,贡献和分享智慧,必将有助于行业创新能力的提升以及能源变革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