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专题

创新是特色小镇实践供给侧改革的灵魂

沈 迟 周 君

自2015年国家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来,各方积极响应,探索出不少改革路径和创新举措,特色小镇就是其中的典型。自2015年正式提出以来,特色小镇就被寄予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厚望,并作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平台,为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和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特色小镇是我国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平台

国家对特色小镇的战略谋划和创新要求回应了我国主要的结构性问题。2016年至今,国家发改委会同其它部门连发三文对特色小镇发展建设做出了战略引导和政策说明,文件表明,特色小镇的战略意图恰是要解决当前普遍存在的结构性问题。呼应产业附加值低、产能落后、“三高”比重过高等产业结构问题,特色小镇提出要立足区域要素禀赋和比较优势,挖掘本地最有基础、最具潜力、最能成长的特色产业,打造具有持续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特征的独特产业生态;呼应过度依赖劳动力、土地、资源等一般要素投入等投入结构问题,特色小镇提出要以吸引人才、技术、资金等高端要素集聚为重点;呼应经济增长乏力等动力结构问题,特色小镇作为体制机制创新的重要平台,力图最大程度激发政府、社会、市民三大主体积极性;呼应城乡差距拉大等区域结构问题,特色小镇作为辐射带动农村发展的重要载体,有利于引导城镇资金、信息、人才、管理等要素向乡村地区流动。毋庸置疑,特色小镇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举措。

特色小镇的弯路与纠偏

正如所有创新与探索之路都会有曲折和弯路一样,特色小镇的探索也走过弯路,也要在前进中纠偏。在特色小镇创建过程中就有不少是“穿新鞋走老路”,盲目把产业园区、旅游景区、体育基地、美丽乡村以及行政建制镇戴上特色小镇的“帽子”,不少地方更是出现了“假小镇真地产”的房地产化现象。此外,由于急于求成而市场化不足,出现了政府举债建设等债务风险问题。

为进一步纠偏特色小镇发展,发改办规划【2018】1041号文明确提出,特色小镇要以引导特色产业为核心,以建立规范纠偏机制、典型引路机制、服务支撑机制为重点,坚持规范发展,纠正偏差、正本清源,坚决淘汰产业落后、变形走样的小镇。

以特色小镇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浙江经验

浙江从2015年开始全面启动特色小镇建设,3年来始终坚持“产业特而强、功能聚而合、形态小而美、体制活而新”的要求和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的理念,取得阶段性成果,形成浙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全新平台,成为浙江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可向全国推广学习的重要经验。

“产业特而强”:特色小镇的产业发展核心是创新,强调一个“特”字。特色小镇通过创新将一个想法变成一个市场,从发现需求变为创造需求,挖掘出巨大的市场潜力,激发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形成,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功能聚而合”:特色小镇不是既有产业园区的微缩版,更不是房地产小镇,而是生产生活生态聚合的创新体,这样的功能组合有利于小镇创新环境的供给。

“形态小而美”:与大城市不同,特色小镇提供低成本的小空间,为小微企业创新创业提供了新载体,并通过打造精致独特的形态、独特韵味的文化和魅力清新的生态环境,成为令创业者向往的创新胜地。

“体制活而新”:制度创新是特色小镇发展的灵魂。“镇”作为行政等级的末端,受制于行政建制,其公共资源投入受到极大制约。特色小镇独立于行政建制之外,体制机制较为灵活,有助于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

结束语

特色小镇的建设,改变了传统的产业结构、区域结构、要素投入结构、经济增长动力结构和收入分配结构,在大城市核心区以外,仍然有极具活力的发展要素,让这些要素能够有遵循市场规则(而不是行政等级)进行配置,改变了上一阶段经济发展和创新创业单纯依靠大都市的一枝独秀的格局,从而为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走出了一条新路。而所有这一切,其核心的动力就在创新,是各种创新促进了供给侧产品的供给,促进了结构调整,促进了改革。

(作者单位: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副主任、总规划师 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规划院规划师)

2018-11-14 沈 迟 周 君 1 1 中国改革报 content_6267.htm 1 创新是特色小镇实践供给侧改革的灵魂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