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佚 明
虽然国内智慧城市建设的数量很多,且具有一些亮点,但这种“样板”和大规模改变城市运营管理还没有形成直接关系,这之间存在不少壁垒。
近年来,我国智慧城市建设遇到的困难是综合性的,比如,虽有政府大力引导、市场积极参与,但顶层设计脆弱、落地难,盈利模式不清晰;城市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大,但信息基础设施方面重视硬件建设、忽视市场需求、面向应用开放程度不够;城市感知与数据采集的系统建设进步明显,但数据共享困难,因部门条块分割问题而出现门槛更高、接口难的巨型信息孤岛,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现象严重。
智慧城市发展的壁垒和挑战将会长期存在,比如标准体系、产业生态、商业模式。在早期建设阶段,“大而全”的建设模式并不适合,通过一些小范围落地并深度应用起来的“小而美”的项目更加务实,在成熟运行基础上逐渐扩展到整个城市。
标准体系方面,即使是小范围的项目,也会涉及对政务、公共管理、生产、生活各方面数据的分析,以及复合场景的融合,目前不同领域在端到云连接协议、通信组网、数据模型属性、端到端安全、测试等各个环节的标准并不统一,形成具体项目落地中的一大壁垒。
产业生态方面,物联网涉及面广,单个主体无法完成整体解决方案的提供,基于物联网的智慧城市比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更加强调产业生态。当前物联网和智慧城市落地过程中信息不对称仍然比较明显,产业链供求双方没有高效对接渠道,也没有形成丰富的开发者群体,使得大量具体应用落地难度较大。
商业模式方面,国内外已实践过多种智慧城市的商业模式,但偏重于投资和运营中如何分工、成本承担模式,对于参与各方获得收益的探索仍不清晰。实际上,智慧城市的建设和运营需要具备一定的盈利能力,让参与各方有持续的回报,这方面需要探索丰富的服务和个性化体验,以及从智慧城市中的各类数据中形成收益和增长点,释放数据价值。
因此,智慧城市建设是一项长期项目,采用信息通信技术和其他技术,改进生活质量、城市运行与服务效率和竞争力,同时保证满足目前和未来对经济社会环境和文化等方面的需要。
未来,智慧城市建设将会从基础条件、推进方式、基础设施、标准生态、商业模式、用户体验等方面取得新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