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王健生
以特色文化来发展特色经济是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一个突破口和切入点,民族传统文化如何传承与发展,如何以文化和自然资源优势带动扶贫就业、增进民族团结,这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经济建设中的一个重大课题。9月20日,2018北京时尚高峰论坛清华大学分论坛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举行,与会人员深入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族特色文化产业创新发展。
欢娱影视创始人、知名影视制片人于正发表了如何在影视剧中弘扬非遗的主题演讲。他现场解读了在《延禧攻略》中缂丝、绒花、打铁花等非遗元素的运用灵感与筹备过程,从《延禧攻略》的示范性延伸到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表达,以及非遗作为影视剧官方周边产品的市场潜力,“希望通过更多的影视剧作品呈现与传达出中国传统手工技艺的美,让传统文化‘活起来’。美的东西是共通的,只是我们需要更好的方式去挖掘和发现它,发现了就一定有市场。欢娱影视未来计划文化输出的影视剧项目,希望通过更多作品将非遗带到海外市场。”
“不能一味搬运祖先的东西,每个时代一定要有更好的传承,传统手工艺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承载着我们不同的历史记忆。”羌绣传承人何国良讲述了羌族服饰的特征与创新传承。
凉山州昭觉彝族服饰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向旭介绍,昭觉县具有文化生态保持相对完整条件下的传承土壤优势,凉山目前已经成为国家脱贫攻坚、生态建设、旅游开发的一个重要阵地。“希望通过这次和清华的合作,昭觉能够真正找到传统保护和彝族文化发展之路,让彝族服饰真正走出大凉山,更大限度创造应有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进而为当代时装发展提供更多的可能。”
“任何一个时期都有文化的沉淀,这种多元的文化正是现代文化建设一个重要的支撑和组成部分。”中国中小商业企业协会副会长牛涛提出了“非遗+科技+产业”的三元非遗传承生态,并指出了非遗传承的产业创新发展路径:基于传承,根在创新;源于文化,载之科技;始之创意,融于市场。
2018北京时装周主席团副主席、北京时尚控股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贠天祥提出,借助“互联网+”的思维、O2O的模式、高新技术手段,将全国的民族时尚元素聚集到北京,创新提升现有的民族品牌,向世界讲好中国品牌故事与民族品牌故事。他建议,建设北京时尚之都配套的时尚产业体系,打通从时尚创意(起点)到时尚体验(终点)的时尚全产业链;建立以北京时装周为平台牵引的北京时尚的“2+4”产业体系,培育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时尚品牌,引领整个时尚产业的发展;建设利于高端消费的都市时尚商业体系,整合文创时尚资源,成立北京时尚产业机构,依托北京市核心骨干企业培育时尚新优势。
论坛上还发布了《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彝族服饰产业发展状况调研报告》,报告建议,优先发展民族服饰产业,加强政府扶持力度,从外部引智、引资,建立协同创新平台,取得具有全国示范意义的成果。
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染织与服饰艺术设计系副教授李迎军发布的《彝族服饰文化研究及设计创新成果报告》,立足于当今的设计语境、审美潮流和市场环境,基于彝族传统服饰的美学特质来探究其在现代生活中的时尚转化,探索民族服饰的创新发展路径。通过近一年对彝族服饰文化的考察和研究,课题组设计了一系列富于民族特色和时尚感的现代彝族服饰,并于9月22日依托2018北京时装周的平台在中华世纪坛举行了盛大的走秀活动。
在论坛的嘉宾对话环节,清华大学传统工艺与材料研究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陈岸瑛,同北川羌族自治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和旅游局局长郭志武、雪莲文创顾问唐海滨、知名服装设计师黄勖、彝族服饰传承人阿牛阿呷、藏族堆绣唐卡传承人普布卓玛、Pico行业商务总监刘凯,共同就“民族服饰的时尚转化——走进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的话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为民族服饰产业发展建言献策。
当日,“非遗+创新创业联盟”启动。联盟的成立旨在鼓励高校学生参与到传统文化的保护利用工作中来,引导社会资源发现、培育和助推高校创业团队的快速成长,建设形成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合作共赢的创新创业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