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林爱民
9月21日,精准扶贫乡村振兴创新发展论坛在广东顺德举行,来自经济、农业、扶贫等多个领域的政府领导及专家着重探讨了当前国内扶贫攻坚的现状、体制机制以及民营企业的扶贫之路。其中,碧桂园在参与精准扶贫、乡村振兴过程中形成的可造血、可复制、可持续的扶贫模式,备受现场嘉宾关注和热议。
民营企业投身扶贫
创新精准扶贫模式
“改革开放40年来,民营企业不仅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力军,也一直是扶贫开发的重要力量。”广东省扶贫办公室副主任宋宗约说,碧桂园集团作为民营企业的杰出代表,自成立以来,集团创始人杨国强的带领下,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主动投身扶贫公益事业,先后获得中国消除贫困创新奖、全国脱贫攻坚奉献奖等荣誉。今年以来,碧桂园更是将扶贫上升到主业高度,在全国9省14县实施精准扶贫乡村振兴行动,充分体现了杨国强及其碧桂园集团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心系社会、感恩社会、回报社会的大爱精神和家国情怀。
“消灭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改变农村发展滞后的状况,必须不断改革创新,建立可持续发展的体制和机制,充分发挥好政府和市场两只手各自应有的作用。”中国小康建设研究会会长、全国政协第十二届社会与法制委员会副主任王巨禄认为,我们需要鼓励社会资本下乡,支持城市工商企业到农村发展适合农村情况的产业,当下更需要支持“一村一品”,发展更多的家庭企业,这对于稳定就业、脱贫致富、增加农民家庭财产性收入更具现实意义。
民营企业参加精准扶贫,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理念。中国乡村振兴,精准脱贫,彰显了企业的社会责任。第二,怎么服务农民、帮助农民,是通过“公司+农户”的形式,还是公司加合作社加农民的方式。第三,怎么富裕农民。作为企业家,怎样回馈社会,如何帮助农民,增加农民的收入,也体现社会责任。在打造可造血、可复制、可持续的扶贫模式上,民营企业近年来也在积极探索,不断创新。
据碧桂园集团党委副书记、集团副总裁、广东省国强公益基金会理事长朱剑敏介绍,成立26年来,碧桂园累计公益投入超过42亿元,直接帮助近20万人脱贫,带动近200万人就业。当前,碧桂园结合对口帮扶14县的扶贫经验率先创新建立“四库”,即产业资源库、就业岗位库、专家智库、贫困户动态数据库,为脱贫攻坚提供科学依据;强化到村到户到人精准帮扶举措,探索推进党建扶贫扶志、产业扶贫扶富、教育扶贫扶智、就业扶贫扶技及其他创新形式在内的“4+X”扶贫模式,将惠及3747个村33.6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
近日,碧桂园在全国9省14县结对帮扶助力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的行动,也入选了人民日报“大国攻坚·决胜2020”精准扶贫论坛暨案例分享活动精准扶贫推荐案例。14县的特色农产品在9月20日的第六届中国公益慈善项目交流展示会上备受关注。
“产业扶贫+就业扶贫”
实现“造血”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要因地制宜,把培育产业作为推动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对此,中国扶贫基金会理事长、国务院扶贫办原副主任郑文凯认为,贫困地区要发展,贫困人口要可持续地发展,必须要走产业扶贫的道路。
2010年,碧桂园选定广东省英德市树山村作为“绿色产业扶贫”的第一个点,帮助当地发展苗木产业。如今,碧桂园已将树山村的产业扶贫经验应用到11个贫困县,以“公司+基地+建档立卡户”等扶贫模式,让建档立卡贫困户通过农场务工、分散种植、带资入股等模式实现脱贫。此外,碧桂园还将联动现代农业公司,帮助对口帮扶县挖掘当地特色优质农副产品,重点帮扶指导,助力打造“一村一品、一县一业”。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原副部长、甘肃省原副省长杨志明认为,在新一轮精准扶贫中,碧桂园作为民营企业进行了大范围的帮扶。从“打工一人脱贫一户”到“创业一人脱贫一拨”,农民工在精准扶贫方面发挥着很大的作用。
为了让贫困户掌握致富的技能,从2012年起,针对农村人口居住分散、集中组织难度大的特点,杨国强决定将职业教育的课堂搬到村子里,开创了另一种扶贫方式——“送技术技能下乡培训项目”,为农民提供涵盖苗木种植、特色种养殖、农机操作、电商等多项技能的免费就业培训。
“40年前,杨国强离开农村,40年后,他再次回到农村,让农村大部分的人富裕起来。”国家发改委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杨宜勇认为,中国的农业科技仍然相当薄弱,利用下一轮土地承包再延长30年的机会,民营企业在农村可以大有作为,既解决自身发展多元化的问题,同时也造福更多农民兄弟。
输血变成造血的乡村振兴、精准扶贫之路该怎么走呢?农业农村部农村合作经济指导司巡视员王乐君认为,应处理好四个方面的关系。第一是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这是根本。作为企业参与扶贫首先还是要找市场,不能盲目依赖政府。政府就是要做好规划,培育主导产业,同时要完善相关的环境,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包括有关政策。第二要处理好企业的盈利和农民增收的关系,实现双赢。企业扶贫首先自己要发展壮大,在企业发展的同时,也需要建立让农民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的连接机制,让贫困户、农户参与到现代农业的发展过程中。第三是处理企业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在发展过程中,环境资源的保护很重要,保护资源是一个红线。第四要处理企业与新主体的关系。我国家庭农产、合作社、龙头企业等主体多元化发展非常快。与此同时,不同的主体也有不同的优势,所以扶贫也好,产业发展过程中也好,一定要探索产业特点跟不同主体优势互补结合的途径。
据朱剑敏介绍,从2018年起,碧桂园集团将扶贫上升到主业的高度,确立地产是扶贫基石、扶贫优于地产的“双主业”发展模式,组建数百人的专职扶贫队伍,结对帮扶甘肃东乡县、江西兴国县、河北平山县等全国9省14县,惠及3747个村33.6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
碧桂园强化到村到户到人精准帮扶举措,探索推进党建扶贫扶志、产业扶贫扶富、教育扶贫扶智、就业扶贫扶技及其他创新形式在内的“4+X”扶贫模式。通过“寻找一批致富带头人、寻找一批老村长、寻找一批深度贫困人口”计划,助力农村青年人才建设,帮助更多返乡有志青年圆梦想,助力人才振兴、组织振兴、产业振兴。
“党建扶贫+教育扶贫”
助力精神脱贫
原文化部副部长潘震宙说,过去传统的扶贫主要从经济、物质方面进行帮扶,而贫困地区要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还需要精神文化层面的帮扶。在他看来,碧桂园创立的三所全免费、纯慈善的学校,不仅针对学子扶贫,还对乡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因为贫困地区之所以文化缺失,首先是由于教育的落后。这说明在文化助力、精准扶贫方面,碧桂园不仅抓对了切入口,而且走在前面,让人感到欣慰。”
“我第一次来碧桂园,走进大堂迎面看到墙上写着‘我们要做有良心、有社会责任感的阳光企业’和‘希望社会因我们的存在而变得更美好’,这两句话体现了碧桂园的企业文化、核心价值观,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这个会议也体现了碧桂园的理念,凸显了企业文化的内核。”潘震宙说。
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碧桂园积极创新“党建+扶贫”模式,发挥党组织在精准扶贫中的核心领导作用,激发贫困村党支部活力,从人和思想入手,让党的旗帜、“红色基因”引领乡村振兴。碧桂园集团助理总裁、精准扶贫乡村振兴办公室主任李静说,碧桂园在大力推动党建扶贫,一方面解决思想致贫人群的问题,另一方面将推动革命老区焕发活力。
对于碧桂园的扶贫模式,王巨禄评价说,碧桂园是在真心实意地扶贫,“一个企业有专门的扶贫办公室,有一个团队参与调研、布局,不仅是在资金上的支持,更多地是在扶贫的根本性工作上下功夫,他们培训农民队伍,搞好基础设施建设,研究可持续发展的机制和体制,我认为这都是根本性的东西。”
郑文凯对碧桂园在产业扶贫方面的做法表示肯定。“希望学者能把碧桂园的扶贫经验总结出来,将来在其他地区去复制推广,这是非常有价值的”。
时值“一带一路”倡议推进5周年之际,9月20日~22日,2018“一带一路”沿线发展中国家商务官员考察暨商务投资与旅游合作交流会也在广东佛山举行。来自菲律宾、巴拿马、喀麦隆、古巴、南苏丹、斯里兰卡和科特迪瓦等21个国家的91位商务官员组成考察团,走进碧桂园集团进行为期3天的考察与交流。这些国际商务官员们也参加了此次精准扶贫乡村振兴创新发展论坛。
(本文配图由中国小康建设研究会、中国商业股份制经济联合会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