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广玉
对景区来说,门票价格的确是一笔不菲的收入,也是一些景区维持正常运营的必要保障。在现实利益面前,一些国有景区不愿意降低门票价格,似乎也在情理之中。不过,国有景区是利用公共资源建设而成,定位是准公共产品,理应具有旅游惠民、旅游为民的公益属性。国有景区不愿意降低门票价格,既与国家降低景区门票价格、促进旅游消费增长的政策背道而驰,也是一项得不偿失的涸泽而渔之举。
国家统计局的一项调查显示,认为当前国内景区门票价格“太高”或“偏高”的受访者占72.3%。与之相对应的是,高票价已影响了旅游消费增长和景区自身发展。近年来,一些知名景区游客人数开始下降,越来越多人用脚投票。湘西凤凰古城曾经人满为患,当地开始收取门票,游客数量和商家收入随之逐渐减少。虽然后来当地取消了门票,但游客量已回不到从前。
相反,杭州西湖景区实行门票免费后,仅国庆长假,游客接待量就从2002年的200多万人次跃升至2016年的437万人次。2017年国庆长假,杭州全市接待游客高达1700多万人次。人流迅速转化为旅游收入,杭州旅游产业、服务业等均因此受益。仅10月4日当天,宋城景区接待量就达13.2万人次,单日门票收入超千万元。10月2日,淳安县游客同比上涨33%,门票收入1052万元。杭州也因此成为最受游客欢迎目的地,城市形象得到极大提升。
显然,对景区及其所在城市来说,即便只考虑到自身长远发展,也该积极主动降低门票价格,而不是对国家政策阳奉阴违。然而,虽然有着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一些景区及其所在城市,依然只算景区营收的小账,而没有去做一做名气提升、城市发展的大文章。
要让降低国有景区门票价格的政策惠及游客,并成为拉动旅游消费增长及景区持续发展的抓手,一方面需要主管部门加大对国有景区降低门票价格的督促落实力度,另一方面还是需要景区及其所在城市做一做用门票促进城市发展的大文章。景区及其所在城市,不妨从推动“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型入手,通过场景植入、开发相关产品和服务等,以旅游产业链的开发来推动旅游发展,进而增加旅游附加值,提高旅游综合收入。
比如,故宫博物院多年维持旺季60元、淡季40元的门票价格,每年游客数量稳定增长。与此同时,故宫博物院研发了近万种文创产品,每年销售额超过10亿元。南京中山陵免费开放后,虽然损失了两个多亿的门票收入,但带来的是南京对外地游客的吸引力大增及旅游总体收入的不断增长。这些经验,尤其值得那些固守着“门票经济”的国有景区学习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