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邓和明 胡中平
“家有打铁郎,不愁没婆娘;家有打铁工,锅子不会空。”这是锻造小镇——湖南省嘉禾县塘村镇的真实写照。600多年来,塘村人凭着手头上的一把铁锤,“响”誉大江南北,火花四溅中也锤打出了一张耀眼的支柱名片。
“要3000多锤才能做好一把刀,一天要做十几把刀,我们要打四五万锤,一天要流几斤汗,那衣服湿了又干干了又湿,全身就像画地图一样。”今年50岁的打铁手艺传承人黄吉生是塘村镇当前最年轻的铁匠。在打铁的36年里,黄吉生用双手托举着祖辈留下来的事业,手起刀落间也让他成了小镇里名副其实的“刀王”。
在上个世纪80年代,打铁是塘村人的饭碗,也是塘村人的命根。就这样,打铁这门技艺一代代传了下来。
手握传承,黄吉生始终没有放下手中的铁锤。为带领乡亲们实现产业振兴,他越过父辈的反对,摸着石头过河,80年代在镇里创办了第一家锻造企业——刀王刀具厂。企业初期,正值市场经济发芽,企业生产、销售面临重重困难。黄吉生凭着打铁人的意志与精神,克服重重困难,让企业走上正轨。
“创业这么多年来,我们也遇到了很多的困难,遇到了很多艰辛,但这些事对打铁的来说还不是什么苦,我们之所以能够坚持下来,就是我们有打铁人的意志和打铁人的精神。打铁不仅是一门手艺,也是一种精神,不管时代怎么变化,我的企业做得如何,打铁这门手艺在我这里一定要流传下去,用这种精神支撑我们塘村人。”黄吉生介绍,如今,刀王刀具厂已经拥有刀具生产线两条,工人50多人,每年可生产刀具100万把以上,带动生产配件企业2家,年产值达6000万元以上。
如今,塘村镇共有年产值千万元以上的锻造规模企业50多家,共带动全镇3000多人就业,具有自营出口权的企业有3家,全年生产各类锻造产品近8000万件套,年产值超过5亿元。
一把刀延续了600年,脑瓜子活络的塘村人,却没局限在刀尖上“取金”。围绕着打铁这份红火事业,大家抱团创新,做工程机械和汽车配件这些高端产品,铁匠瞬间转身成了“匠人”。
80后的雷衍发在2010年回到家乡,创办了精工锻铸造公司,研发生产精密液压件和汽车配件,现在公司数百种产品都实现了订单生产。
“我们现在一个月大概生产40万件产品,年产大概是400万件,因为我们的产品有大件和小件,所以以件来计算。”雷衍发说,他们公司生产的都是精密锻造产品,生产液压连接件时,误差要求控制在0.1毫米以内。
从小到头发丝细的“钻头”,大到采矿装备的“巨无霸”,锻造小镇不断实现创新与蜕变。现在,为了达到节能环保,小镇里的“铁匠”们还瞄准了洁净能源,把家里用了几十年的煤炉换上了高频炉。污染减少质量提升,这一减一升中,铸就了嘉禾锻造产业的辉煌,成就了“中国锻造之乡”的美名。
目前,嘉禾共有锻造规模企业241家,年生产五金工具1.3亿件套,完成工业总产值85亿元,带动近两万人就业,其中具有自主产权的品牌41个,产量达到6500万件套,产品远销英美等25个国家和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