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谷亚光
人生大趣,读书为其一也。这日逛北京图书大厦得一本佳作《老医真言》,琢之磨之,趣味无穷,想下笔写点东西,可是心中了了,笔下无语。王辉武文章如珍珠链,一串一串,读者领悟的可能仅是一珠一珠,想行诸文字,难矣!无奈只好放下书和笔,待时有感而发。读书写文章,并非易事,不是随便来的。
日月如梭,暑期来临,烈日之下,人们少了精神。此时的周末,大家多数打开空调,品茶歇息,调养精神。好书者却舍不得休闲一日,再次捧起《老医真言》来看。
读着读着,有点走神。作者有多大?自称老医,翻遍书也没找到,只有后记中提起“而今我已桑榆暮景,还有做不完的中医趣事”云云。既然作者不愿在书中曝出自家年岁,那咱也就别去网上查找,白费功夫了。这时忽然想起王先生10多年前编成的比砖头还厚的《中医百家药论荟萃》以及1987年出版的《病家百忌》,上世纪80年代能够在中医领域著书立说者,推算下来,今天少说也得六七十岁吧?但看作者自画像,倒像50来岁,心想大概是中医懂保养的缘故吧,你看作者对《内经》《难经》《伤寒》《金匮》的那个熟悉劲,养生经验必是足足的。
先生的书分为七部分,分别为:读书明理、诊余杂谈、行医手记、用药如兵、验方举要、他山之石和门徒心语。笔者最喜欢的部分是读书明理、诊余杂谈、用药如兵和他山之石四个部分。
先拿读书明理这部分来说吧。首篇提到《内经》“久而增气”的警示问题。《素问·至真要大论》说“夫五味入胃,各归所喜,故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肾。久而增气,物化之常也,气增而久,夭之由也。”此处的“五味”包括食物或药物,“夭”是指折返,即“时效反作用生理效应”。这段文的主要意思是说:不论饮食或药物食入胃中,经过消化与吸收,各有归属。若有过偏,时间过久,疗程过长,矫枉导致过正,就会使正常的脏腑生理出现失常的偏盛或偏衰,从而引发疾病,甚至危及生命。其警示意义在于:饮食美味,不可偏食;药物偏性,中病即止;保健用补,滥用成害。联系到我们饮食上的偏好,大需警觉,爱吃的有可能将来就是伤害我们的东西。吃药也是如此,有人得了某病,医生让你终生吃药,那怎么得了?这些药将来会不会成为“夭之由”呢?
在这一部分,作者还提到,肿瘤防治与健脾的关系,疲倦与治肝的关系,大医善用祝由方法的问题,医生诊病水平不高与传统文化缺乏的关系,伤寒易多心病的发现,食欲大小有无与辨证的关系,病程日数对辨治的参考作用,当代人最多伤于“饮食”的问题,药物剂量需熟记等。
作者有三篇短文讲读书,不可错过。其中一文写道:“要想走好中医路,必须读书;要想成为好医生或是明医,尤其必须用心读书。从古到今,凡有成就的明医,尽管他们的成长道路不同,或家学,或师承,或自学,但都认真读过医书。”学医如此,干其他行当何尝不是如此?当编辑当记者的,没有深厚的读书功夫,想写出精彩华章,编出高水平版面,只能是白日梦啊!
诊余杂谈部分专业性稍强,但还是相对比较有趣,读起来并不难懂。这一部分谈到耳鸣、瘙痒、痤疮、汗症、失眠、饥不欲食、久病恶寒、久病皆郁等等。以失眠为例,作者认为,睡眠由神所主,神出则寤,神入则寐。心能藏神,血脉通达,阳能入阴,则睡眠正常。失眠的病机是心神出而不入,阳动而不静。读到此处,想起笔者早些年失眠的痛苦,难以平静,白日工作,夜晚读书,子夜入睡丑时又醒,醒则无睡意,只好再读书,疲倦之极再次入眠,刚近卯时便又醒来,一夜睡不了三四个小时。所以被迫吃药安眠,五脏吃亏成为必然。幸而偶遇高人给予指点,读经悟理,神归其舍,不药而得眠。此一经历可作先生失眠论点之证据。
用药如兵部分,先生重点介绍了10多种中草药的用药经验和体会,包括什么苍白术运用,葛根主“诸痹”,白鲜皮应用别解,防风与独活的区别,将军美誉说大黄,人参的忌与宜,附子的应用,警惕何首乌的毒性,三七作用,不要小看蒲公英,用蝉蜕认定一个“风”字等文。先生在此部分指出,用药如用兵,尤将帅之用士卒也。决定胜败全在此举,但兵难常胜,药无全能,正如清人凌奂所言:“凡药有利必有害,但知其利,不知其害,如冲锋于前,不顾其后也。”故一药之用,掌控不易,惟赖医者熟谙药性并在实践中亲尝亲试,才能达到信手拈来、战之能胜的效果。据本人尝试,此为的论。有些医者辨证无错,但用药之不效,怕是与知药不深,缺乏体验有关。
他山之石部分,有点超越边界,但能看出先生兴趣广泛,国学功底幽深。先生受其祖父影响,从小爱读国学,少年立志学中医,常常在农村劳作之余即执书在手。成年之后,《中庸》《易经》通达其理,《道德》《阴符》取其有用,书画篆刻,业余操之。除从书中吸取营养,身边万物万事无不让人悟道明理,先生曾从50多年前农村“自留地”现象中悟出,要想学好中医必须把读中医书当成快乐之事,学习中医必须顺自然之理等。
要想知水之乐,最好化身为鱼,要想知读书之乐,最好潜心写作。超越功利,忘记寒暑,不为成名,只为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