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民生视窗

服务国家重大战略 建中国特色标杆大学

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改委联合发布《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

□ 本报记者 任丽梅

日前,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改委联合印发《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指导意见》强调,要坚持改革驱动,注重体制机制创新,充分激发各类人才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和高校内生动力,加快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动态竞争的体制机制,以此增强服务重大战略需求、培养国家急需紧缺人才的能力。同时,将学术探索与服务国家需求紧密融合,着力提高关键领域原始创新、自主创新能力和建设性社会影响,努力建成一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标杆大学。

走内涵式发展道路

提高质量服务需求

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负责人表示,我国自2016年启动“双一流”新一轮建设以来,各地各高校全面积极务实推进,“双一流”建设呈现出良好态势。但目前不同程度存在认识不深、思路不清、机制不明、措施不强等情况,个别高校在建设方向、建设重点等一些关键问题上还把握不准,亟待加强引导和指导。

为此,《指导意见》将是今后“双一流”大学建设的行动指南。今后,高校既要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大学整体建设,也要强化内涵建设打造一流学科高峰,还要加快推进协同与组织保障,健全“双一流”建设管理制度体系和运行机制。同时,地方政府要加大地方区域统筹,有关部门要加强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引导,加强建设过程的指导督导,完善评价和建设协调机制。形成多元投入、合力支持、协同推进的建设格局。

在如何走好内涵式发展道路上,这位负责人认为,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的核心是坚持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主线是服务需求提高质量,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高校要积极主动融入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和民族复兴伟大进程,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一流学科,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教材体系。坚定对外开放步伐,深化国际交流合作,在可比较领域具有显示度的指标上进入世界一流前列,在办学理念、体制机制上形成全球引导力。高校应主动研究分析国家重大战略以及各地区、各行业、各领域的需求,找准服务需求的切入点,建立面向服务需求的资源集成调配机制,在服务需求中形成优势、办出特色。此外,要创新体制机制,发力重点改革,探索高校内部办学模式的重构、各种办学要素的优化配置,充分激发各类人才积极性创造性和高校内生动力。

立足国家战略

培养紧缺人才

《指导意见》提出,在“双一流”建设中,高校要增强服务重大战略需求能力。

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负责人表示,“双一流”建设中,高校要践行“四个服务”。一是加强对各类需求的针对性研究、科学性预测和系统性把握,主动对接国家和区域重大战略,加强各类教育形式、各类专项计划统筹管理,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完善以社会需求和学术贡献为导向的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二是推进高层次人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不同层次学生的培养结构,适应需求调整培养规模,适度扩大博士研究生规模,加快发展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三是要大力培养高精尖急缺人才,多方集成教育资源,制定跨学科人才培养方案,探索建立政治过硬、行业急需、能力突出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培养新机制。加强国家战略、国家安全、国际组织等相关急需学科专业人才的培养,超前培养和储备哲学社会科学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相关人才。四是强化科研育人,结合国家重点、重大科技计划任务,建立科教融合、相互促进的协同培养机制,促进知识学习与科学研究、能力培养的有机结合。

据介绍,有关部门将建立健全高等教育招生计划动态调整机制,实施国家急需学科高层次人才培养支持计划,探索研究生招生计划与国家重大科研任务、重点科技创新基地等相衔接的新路径。

以学科为基础

加快“双一流”建设

学科是“双一流”建设的基础。《指导意见》明确,在“双一流”建设中,高校要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和国际学术前沿,遵循学科发展规律,找准特色优势,着力凝练学科方向、增强问题意识、汇聚高水平人才队伍、搭建学科发展平台,重点建设一批一流学科。

该负责人说,学科建设的内涵是人才培养、学术团队、科研创新“三位一体”,未来,高校必须突出人才培养、原始创新和影响力的核心任务,将学术探索和服务国家需求相融合,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建设性社会影响的重大突破。同时,学科建设必须尊重规律、构建体系、强化优势、突出特色,注重实现差异化创新性发展。要拓展学科育人功能,以学科建设为载体,强化科研育人、实践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培养一流人才。此外,也要强调学科带头人引领作用,既看重学术造诣,也看重道德品质,既注重前沿方向的把握,也关注组织能力建设,打造衔接有序、结构合理的高水平人才团队和梯队。在创新学科组织模式上,要以服务需求为目标,以问题为导向,按照内在联系组建学科群,打破传统学科之间的壁垒,加强学科协同交叉融合,构建协同共生的学科体系。

该负责人强调,建设成效评价对“双一流”建设具有重大导向作用。未来,“双一流”建设坚持将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根本标准,坚持多元综合性评价,以人才培养、创新能力、服务贡献和影响力为核心要素,探索建立中国特色“双一流”建设的综合评价体系。与此同时,建设成效评价将定性和定量、主观和客观相结合,学科建设与学校整体建设评价并行,充分考虑不同学校和学科特点,重点考察建设效果与总体方案的符合度、建设方案主要目标的达成度、建设高校及其学科在第三方评价中的表现度。

据了解,有关部门将按建设周期跟踪评估建设进展情况,建设期末对建设成效进行整体评价,并根据建设进展和评价情况,动态调整支持力度和建设范围。具体的评价指标体系和办法目前还在研究制定当中。

2018-08-30 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改委联合发布《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 1 1 中国改革报 content_3214.htm 1 服务国家重大战略 建中国特色标杆大学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