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现代城市

绿色发展倒逼垃圾分类与减量

国家发改委日前出台《关于创新和完善促进绿色发展价格机制的意见》提出,到2020年年底前,全国城市及建制镇全面建立生活垃圾处理收费制度

□ 本报记者 明 慧

日前看到一则新闻令人揪心不已:一条年幼领航鲸被发现时,趴在海滩奄奄一息,最初很多人都以为它只是搁浅,无力回归大海。经过几天的抢救,人们才发现事情并没那么简单。抢救过程中,这只小领航鲸艰难吐出5个塑料袋,最终还是不幸身亡。当海洋生物学家怀着沉重的心情,划开鲸鱼的肚子时,眼前的一幕更是让他们悲愤不已——小鲸鱼的肚子中,整整有80个塑料袋。此情此景,让一位女研究员当场落泪,她说,“如果你胃里有80个塑料袋,你肯定也会死。”这些可爱的海洋生物无辜地成为人类乱扔垃圾的牺牲品。

日常生活中,塑料袋似乎是大多数人生活的必需品,但有一部分人用完通常会随手一扔。但你有没有想过,就这样一个随意的动作,或许会让塑料袋飞上树梢破坏环境,或许会埋在土壤里百年不朽,或许会被小动物误食而丧命……

国家发改委日前出台《关于创新和完善促进绿色发展价格机制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到2020年年底前,全国城市及建制镇全面建立生活垃圾处理收费制度。

此举为我们敲响了警钟——不是因为以后倒垃圾要收费,而是国家出台这项政策,从另一方面说明我们制造的垃圾太多。从垃圾围城到垃圾围村,人们是时候该认识到:实施绿色生活方式是我们的必然选择。

生活亟须转向“绿色模式”

经历过今年北京入夏以来持续高温的人应该都不会忘记:挥汗如雨不再是因为劳动,而是什么都不做就已经汗流浃背了,整个城市像一个巨大的蒸笼。其实不只北京,中央气象台曾连续发布全国高温黄色预警。其实不只中国,今年7月北半球进入夏季以来,欧洲多国和日本、韩国等多次拉响高温警报,持续的高温天气已致多人死亡。

日前,由丹麦哥本哈根大学、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和德国波茨坦气候影响研究所等研究机构的科学家共同作出一份研究报告认为,化石燃料污染有可能把地球推入一个持久而危险的“温室”状态。如果极地冰层继续融化、森林继续遭受持续性破坏,温室气体浓度将不断攀升到新高度,地球则会越过一个气温临界点。报告认为,为了防止地球气候变得危险,人类必须立即改变生活方式,主动减少碳排放。

而对于我们来说,减少碳排放,有很多方式方法,具体到生活中就是做到垃圾减量,做好垃圾分类,让垃圾在最终处理环节上除了堆放、填埋和焚烧还可以有更多无危害选择。

据了解,目前垃圾的处理方式露天堆放占了很大比重,此种方式处理垃圾坏处很多,包括侵占了大量农田;有机物分解向大气释放出大量的氨、硫化物等污染物;有害成分易经雨水冲入地面水体,还会产生大量的酸性和碱性有机污染物,同时将垃圾中的重金属溶解出来;塑料袋、塑料布如果埋在农田内,庄稼的根就不能生长;产生甲烷等可燃气,遇明火或自燃易引起火灾等。

也许有人会说,既然垃圾堆放的危害这么多,那何不直接烧掉?垃圾焚烧法确实是一种实践多年的垃圾处理方法。它比起填埋法占地面积小、效率高,曾一度被视为一种“减量快”的好方法。但是垃圾焚烧的危害同样不可小觑。首先是二恶英大量排放,焚烧厨余垃圾中含盐分较高的剩菜比焚烧塑料袋产生的二恶英还要高。其次,处理垃圾燃烧后的灰烬处理不当还会造成更多污染。

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

2017年3月,国家发改委和住建部共同发布的《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提出,到2020年年底前,我国将在46个城市先行试点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届时试点城市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将达到35%以上。“强制”二字标志着垃圾分类不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

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副教授陈红敏博士表示,一座城市如何处理自己产生的垃圾,如何减少垃圾对居民和环境的损害,反映了这座城市的文明程度,垃圾分类是城市垃圾可持续管理的必然选择。近年来,国家对垃圾分类的重视程度不断上升,2015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明确提出要“加快建立垃圾强制分类制度”。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四次会议上强调,“普遍推行垃圾分类制度,关系13亿多人生活环境改善”。

关于垃圾分类的效果并不尽如人意。记者调查发现,首先大多数人表示产生垃圾比较多的是剩饭剩菜等厨余垃圾,其次是塑料瓶罐和塑料袋,其中,快递包装袋占据的比重越来越多。调查还发现,半数以上的家庭每天倒一次垃圾。有近半数的人知道也愿意分类,但因为垃圾桶不全而放弃了分类。进行过垃圾分类占到极少一部分,而且分类并不详细,更多的人不清楚垃圾怎么分类。

此外,垃圾桶设置并不规范。在记者所居住的小区,只有两种垃圾桶,即可回收垃圾桶和其他垃圾桶。此外,垃圾是由一辆大的垃圾车来运走,工作人员每天定时清运垃圾,他们把所有的垃圾都混装在垃圾车上。当问到他们为什么不分类装车时,他们说垃圾桶的垃圾没有分类,所以装车没法分类。

做好分类减少总量是关键

日前,由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市民公共行为文明指数研究基地发布的2017年北京市民公共行为文明指数显示,随地吐痰或擤鼻涕、过马路时闯红灯、不进行垃圾分类是市民最为不齿的三项不文明行为。在2017年文明指数公共卫生分项中,“把垃圾分类进行处理”一项与2016年相比,跌幅达9.4%。

垃圾分类做得越来越不好,是哪里出了问题?记者认为,应该是对垃圾分类媒体宣传不够,大家的环保意识不强,社区的垃圾分类知识普及不够,中间运输环节跟不上,还有最终垃圾处理也不尽如人意。

“垃圾减量是从源头上解决垃圾问题的关键措施,不仅可以减少垃圾处理的成本,而且可以节省大量的资源。”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韩晓武建议,采取切实措施努力从源头上减少垃圾,在此基础上“制定有关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的法规,使生活垃圾的回收利用有法可依,并对违法行为追究责任。”

“垃圾分类决不能只是一个口号,要采取切实措施认真落实。要努力建立一个立足于分类收集基础上的分类运输和分类处理系统,做好垃圾回收和利用的结合。”韩晓武说。

对此,记者认为,应在报纸、杂志、网站、微信公号等媒体上定期发布关于垃圾分类的宣传广告,以及垃圾如何分类的知识。在小区、学校、幼儿园、部队以及餐馆、饭店等场所张贴生活垃圾分类指南,尽可能做到最详细。新生入学、新兵入伍第一件事就是收到一份关于垃圾分类的知识清单。培训垃圾分类志愿者讲解员或者培训员,经常在小区进行垃圾分类知识讲解。发展环保志愿者,尤其是发展学生志愿者,由学校组织志愿者给同学们讲解垃圾分类小知识。

2018-08-30 国家发改委日前出台《关于创新和完善促进绿色发展价格机制的意见》提出,到2020年年底前,全国城市及建制镇全面建立生活垃圾处理收费制度 1 1 中国改革报 content_3172.htm 1 绿色发展倒逼垃圾分类与减量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