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于保明 黄金星
1986年,内蒙古赤峰市林西县被确定为第一批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经过30余年不懈努力,特别是近年来在脱贫攻坚进入倒计时的大背景下,林西县紧扣“两不愁、三保障、一高于”要求,集中力量、集聚资源,坚持以改革创新思维推进脱贫攻坚工作。截至2017年年末,全县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年末的10.9%降至1.64%,群众认可度达94.94%,并于今年7月25日顺利通过国家专项评估检查,成为内蒙古自治区首个成功摘帽退出的“国贫县”。
产业措施全覆盖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产业增收是脱贫攻坚的主要途径和长久之策。近年来,林西县始终将发展产业作为群众脱贫致富的根本路径,充分发挥资源禀赋、种养殖经验等优势,将贫困人口吸附在产业链上,创新推行“1+4+5”产业扶贫模式。
“1”即依托一个龙头企业或重点项目;“4”即使贫困户获得生产性、资产性、劳务性和财产性4个方面收入;“5”即依托内蒙古佰惠生新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建设10万亩甜菜基地,打造“甜菜富民”模式。林西县依托林西正邦农牧有限公司建设200万头生猪养殖基地,打造“生猪富民”模式;依托林西德青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建设240万只蛋鸡养殖基地,打造“金鸡富民”模式;依托内蒙古恒光大药业有限公司建设5万亩中药材基地,打造“中药富民”模式;依托赤峰市天拜山饮品有限责任公司建设15万亩内蒙古野果基地,打造“野果富民”模式。五种产业发展模式使全县所有具备生产能力的贫困户实现产业措施全覆盖,共带动建档立卡贫困人口8687户、16,573人,占贫困人口总数的82.6%,人均增收1650元。
此外,围绕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展壮大脱贫主导产业。林西县制定实施《林西县“十三五”农牧业产业扶持政策》,县财政预计投入产业奖补资金3亿元,撬动金融资本17亿元投入农牧业主导产业。同时,推动扶贫产业园区建设,推行“园区+企业+农户(贫困户)”经营模式。2017年建设扶贫产业园区12处、2018年新开工建设6处,重点培育5个高标准、有规模、示范带动能力强的扶贫产业园区,带动贫困人口2035户、4679人,年人均增收1500元以上。
易地搬迁留得住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2017年4月,内蒙古决定对5万贫困人口进行易地扶贫搬迁。林西县有60%的贫困人口需要异地搬迁。为避免搬迁贫困户因缺少致富产业导致“住进新房依然受穷”的尴尬局面,林西县结合贫困户的致贫原因及迁入区的地域资源现状,突出规划先行、产业前置、群众首肯,将易地搬迁与产业发展同步谋划、同步推进,实现搬迁人口产业发展全覆盖。
通过推行“易地搬迁+光伏”“易地搬迁+设施农业”“易地搬迁+产业园区”“易地搬迁+养殖”“易地搬迁+旅游”等模式,发展光伏扶贫产业30处、设施农业11处、养殖产业6处、乡村旅游4处。采取整村搬迁、“拔萝卜”式安置等方式,让百姓自主选择向产业园区集中、向中心城区和镇区集聚。2016年~2017年,完成易地扶贫搬迁1275户、3281人。其中,贫困户1117户、2695人,实现贫困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健康扶贫保重点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
“因病致贫、因病返贫”这一现象在林西县也比较普遍。全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因病致贫”4712户、9106人,占贫困人口总数的45.4%。从2017年1月1日起,林西县实施了“精准筛查、精准治疗、慢病补偿、大病兜底”的“1351”健康扶贫工程。其中“1”“3”是因病住院个人自付不超过总费用的10%,单次或年累计不超过3000元;“5”是把建档立卡贫困人口42种慢性病纳入门诊补偿,个人自付5%;“1”是实行“一站式”服务,住院不用交押金,出院时直接结算个人应付部分,其余流程由各单位内部清算。目前,全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享受“1351”健康扶贫政策的共15,107人,政策范围内报销比例达90%以上,救治慢性病患者实际报销比例达95%,形成了“小病在乡村、大病不出县、康复回基层”的就医格局,县内就诊率达95%以上。
行走在林西县,这里的产业兴了、家园美了、百姓富了……整个县域欣欣向荣,百姓洋溢着幸福的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