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经济纵横

植根民族土壤 顺乎多元潮流

古人云“盈科而后进”,中国画从未脱离过它所植根的传统文化和民族土壤。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画在传承的同时,以多元的发展趋势融入全球化

□ 杨占丽

培根说过,“我们应当立足于古道然后瞻顾四周,见有正直的大道,然后行于其上。”这句话用在当代中国画的发展演变上也是恰如其分的。

阅读曹玉林所写的《中国画的体格转型》一书让人感触颇深。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不论其内涵还是外延都是任何国家所不能比拟的。中国的国画更是如此。

立于传承

不忘吸纳创新

中国画的“程式化”很强,但在历史的长河中它却不断吸纳了大量外来元素,以丰富这种“程式化”。

在中国画的发展历程中,“保守派”和“创新派”始终是既对立又共存的。用曹玉林的话来讲就是:“一种是过度强调严守传统,认为包括中国画在内的艺术早就有了它完美的大境界,它只需要到达和兴化,不需要发展,任何想超越的想法都是无知。古人讲‘盈科而后进’,我们现在能做的只是深入地继承,把古人留下的艺术之坑‘填满’。”另一种过度强调不断创新,认为“世间万物的基本规律就是——只有变化,没有永恒”。这两种观点各有其据,皆包含着一定的真理,也都存在着一定的偏颇,即前一种看法立足于传承,强调严守传统,后一种看法立足于创造,强调不断创新,两者单独拎出来看,都是片面、一元的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没有整体、客观、全面的去看待客观的事物,不足构成合理的规范。

裂变异化

不离民族土壤

中国画一直以来就带着浓郁的民族特征。正如“中国画”这个称谓一样,是在上个世纪初才正式形成的,当时西方的文化大量涌入中国,所以“中国画”具有不同的精神内涵和表现形式。但正是因为中国画有着这种强烈的“程式化”的民族特征,所以很难做真正的“转型”。

传统中国画以其几千年的积累已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中国古代各大家对中国画“气韵”“用笔”“意境”“色彩”等方面都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形成了中国画区别于其它画种的极其鲜明的艺术特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成熟、完善的艺术体系。

“程式化”是传统中国画的特点,也是传统中国画的优点和局限。一方面传统中国画的发展不断地走向程式化和规范化,其极端的结果如梁启超之所谓“如果之极熟而至烂,如血之凝固而成瘀”,导致绘画本体的僵化,失去前行的动能与创造的活力,而另一方面,由于传统中国画的本体又最大程度的集中体现在那些代代相传的“程式”中,若失去了程式,绘画又无法显示作为本体的存在。

中国画在发展过程中长期受到儒家和道家思想的影响,以及自汉代开始进入中国的释家,皆对中国画的精神和形态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在此后的历史长河中,虽然因为绘画自身的本体化进展和影响绘画发展的社会学作用,致使中国画在价值学方面和形态学方面,皆出现过种种驳杂陈错的裂变、异化和改塑。然而,作为中国人“游于艺”与“逍遥游”的奇异产物,中国画从未脱离过它所植根的传统文化和民族土壤,也从未改变过它所固有的文化身份和文化种姓。

体格转型

改造不如创新

20世纪的中国画走向转型,这个时期是一个比较复杂的时期,也是中国画由传统型体格向现代型体格转变的关键时期。由于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出现了困境,逼迫国家的各个方面都开始转化,当然文化上表现得极为明显。这就是中国画转型的新开端。

对传统中国画显著特征的传承也是中国画独有之处。与继承相比,改造或曰在继承中有所变化,成功的几率是较高的,也是较为可靠的。让中国画反映现实生活的最后一条实现途径就是——创新。改造相对于创新而言是容易的,是保守的“继承”,只是含有新的元素而已。创新是指的一种更为激进的,或曰与传统距离相对较远、联系较少,甚至是近于空诸依傍的创新。

肇始于20世纪初的当代中国画体格转型,是中国画发展历史进程中的一次伟大的艺术变革。虽然直至目前为止,这场变革尚未取得最后胜利,还存在着诸多有待解决的重点和难点,处于关键性的攻坚阶段,但是已经取得了实质性、阶段性的成果,这场变革已不可逆转。

多元发展

迎来改革春天

中国画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有着几千年的文化底蕴,是我国民族文化的象征,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存在于世界艺术之林,除内含诸多学术性内容外,纵观中国画的发展历程也不难看出,中国的政治和经济等各方面因素对中国画的影响颇深,例如,中国画的每一次革命都与社会的发展变革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自“五四”运动开始,中国社会发生的重大变化对文化艺术领域产生了巨大影响,“五四”运动借助西方文化打击中国传统文化,其宗旨是打倒封建主义和封建势力,在艺术上突出的是用西方文艺复兴的传统文化来批判和打击中国传统艺术,中国社会经历的重大变革促使中国画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选择。

上世纪20年代前后,有一些颇有影响力的人物纷纷主张“美术革命”,大力倡导采用西方绘画方法改革中国画,这时,中国画就已慢慢融入了西方的绘画技法。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中国画也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变革迈入了历史新阶段。到了20世纪50年代,出于国情需要,加之对俄罗斯现实主义美术思想的全盘接受,使中国画注入了越来越多的现实主义写实成分。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使中国社会进入到多元化、信息化的历史新阶段,而中国画的发展也迎来了春天,进入了蓬勃发展的历史新阶段。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国画单一的表现形式已不适应多元化的社会发展需要,中国画需要摆脱以往单一模式的束缚,以多元的发展趋势进入全球化。

《中国画的体格转型》一书对传统中国画的转型做了两点总结。一是中国画还将继续发展和演变,今后的中国画将不同于今天的中国画,也不会同于过去的中国画,这一点在形态体格上的表现尤为如此。二是中国画今后的发展演变,将仍是一个总体上变动不居与阶段性相对稳定并存,有限的“自由”与动态的“规矩”相互制约、相互补充的漫长过程。其中第二点对于中国画创新方面更具有准确的概括性。书中所讲的这个漫长的过程,就是中国画不断探索、试验、反复、突围以及与所处时代的经济和政治相融合与其情境相协调的过程。这就表现了中国画的文化种姓和艺术本质不可改变的原则性以及能够改变的可允度。任何一位从事中国画的创作者都只能在这种原则性与可允度所规定的范围内做出自己的努力。随着我国国力的愈加强盛,经济的不断繁荣,中国画的未来将会更加辉煌。

2018-08-20 杨占丽 古人云“盈科而后进”,中国画从未脱离过它所植根的传统文化和民族土壤。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画在传承的同时,以多元的发展趋势融入全球化 1 1 中国改革报 content_2601.htm 1 植根民族土壤 顺乎多元潮流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