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头条

“不走到基层一线,很难找到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上海年初启动全市“大调研”,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基层社会治理新点子、好办法不断涌现

□ 郑钧天

自2018年伊始,上海启动的全市“大调研”迄今已过半年。“问需于民、问计于民”让上海基层不断涌现出社会治理的新点子、好办法,同时也促进了党员干部转变工作作风。

真正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相关部门提供的数据显示,“大调研”收集的问题中,社会管理类占比过半。以上海市虹口区为例,截至7月底,虹口区收集的问题中数量居前社会管理类占69%,主要包括提高小区物业管理水平、老公房加装电梯、加强社区养老服务、完善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等。

“小小区”合并解决物业管理难题,是欧阳路街道在“问计于群众、问策在基层”的经典案例。

欧阳路街道干部们在多次走访居民以及三个小区所在的居委会、物业公司、业委会,大量咨询了他们的意见后,发现物业管理跟不上的主要瓶颈在于:三个相邻的小区有共用的设施、共通的道路,但物业服务却由两家物业公司提供,实际管理中存在职责划分不清、管理不到位等问题。

“把小区并掉,这是个‘金点子’。”在该街道居住了10余年的郭大爷告诉新华社记者,三个小区合并后,物业管理水平大幅提升、公共设施维护也得到了有效保障。

“不走到基层一线,很难找到解决问题的好办法。大调研给我们最大的感触就是要走到群众中间,发现真问题。”欧阳路街道办事处主任许勤说。

带来工作流程再造

始终坚持需求导向、问题导向、效果导向,“大调研”中各级部门均开始转变作风,从管理者向服务者转变。执政理念的转变也带来了社区工作的流程再造,激发了基层共治活力。

有近百年历史的“益丰里”是一条旧式里弄,居民对改善居住环境的要求尤为迫切。以“大调研”为契机,一些小区形成了社区规划师、物业、楼组、居民代表和区域化共建单位组成的“专家问诊团”,专对小区内的疑难杂症问诊把脉。提出议题、改造建议、方案形成、实施更新、后期维护等每个弄堂的微更新环节,都由居民积极参与,形成了“3+1”模式,即居民自治议事、政府搭建平台、专业团队介入+社区资源扶持。

微更新后,修葺一新的雨棚、富有民俗风情的墙面涂鸦和整齐划一的空间收纳……“益丰里”不仅保留了上海里弄文化的缩影,更美化提升了居民的生活环境。

促进党员干部转作风提能力

垃圾分类怎样落到实处?小区停车难如何解?……上海基层社会治理的“痛点”还有很多。“社区的事,你来谈、我来议、专家助力,就没有办不成的事儿。”来自三联居委会的何老伯说,“大调研,倾听社区居民的‘急、难、愁、盼’,用公共议题凝聚居民共识,用社区实事可提升居民自治活力。”

“坐在办公室里都是问题,走下去就都是办法”“不要人家一开口,就说不合理、做不到”……这些理念逐渐成为大调研中上海基层党员干部的共识。

多位上海机关干部表示,以前存在思想误区,认为“问计于民”影响工作效率和政府权威,习惯在办公室“憋思路”“凑点子”。“大调研”成为转作风、提能力的重要手段,通过实践增强了服务群众的能力。

2018-08-06 郑钧天 上海年初启动全市“大调研”,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基层社会治理新点子、好办法不断涌现 1 1 中国改革报 content_2067.htm 1 “不走到基层一线,很难找到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