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 岸
国家发改委近日公布指导意见,要求在今年“十一”黄金周之前,进一步降低重点国有景区的门票价格。这将有效降低游客花在景区上的刚性支出,减轻旅游负担,对提升景区人气、吸引游客观光是件大好事。
但也有不少游客认为,旅游“减负”,光降门票费还不够。很多景区在门票之外的收费更高,动辄几十元、上百元的摆渡车费、索道费,频频出现的“园中园”收费等,这种捆绑式消费更让游客堵心。
应当说,风景名胜是公共资源,景区内的交通设施包括摆渡车辆和索道等,是依托公共资源而建立的基础设施,也要符合公益性优先的原则。在推动门票降价的同时,进一步降低索道、摆渡车等景区交通收费,是景区建设的必然。也只有减少对捆绑式收费的依赖,才能为景区转型发展打开成功之门。
其实,在降低景区门票的同时,进一步降低索道、缆车、摆渡车、“园中园”等收费,对地方来说并不吃亏。驴妈妈旅游网调查显示,过去两年,黄山、莫高窟等执行淡季价格的景区,“景区门票+度假酒店”组合线路同比预订人次增幅达30%;青岛崂山风景区门票实行“一票制”价格改革,并规定景区门票在三天内有效,带火了当地住宿、餐饮以及地方特产商品的销售……景区收费降下来,观光游客引进来,从而拉长旅游产业链,逐步培育个性化、特色化、高附加值的旅游新业态。这样的发展思路,值得提倡。